超赞特产>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特产

淮王鱼

淮王鱼特产照片

谢家集特产淮王鱼介绍

硬骨鱼纲动物

淮王鱼 又称肥王鱼。(肥在当地发音hui 发第二音)故也称为回王鱼产地:淮河寿县正阳关至淮南市凤台县黑龙潭段。

淮王鱼外形特征

淮王鱼头较尖,吻特别肥厚,显著突出。须短,4对。眼小,被皮膜覆盖。背鳍刺后缘有锯齿。

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弱。在臀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鳍。臀鳍条14~18。

尾鳍分叉。鱼体呈纺锤形,全身鲜黄,光滑无鳞,随着季节和水温变化其体色呈现淡灰、青白、粉红三色交替变幻的生存状态。

更为奇特的是,这种以王自称的鱼,居然性格极其的刚烈。

在普通状态下,它的通体大多呈现青灰色,但是在缺氧的状态下,它会全身充血,朝红色方向变化。

缺氧程度越高,充血范围就越大。甚至鲜血还会从鱼鳍处流出来。看来,称为王者必定有他的一套不寻常的刷子。

淮王鱼基本信息

淮王鱼,属鲶形目鮠科,学名长吻鮠,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俗称肥王鱼,又称回黄鱼。

西汉淮南王刘安喜食该鱼,并常以此鱼待客,所以该鱼被称“淮王鱼”。

淮王鱼生活环境

其生活地——硖山口位于凤台县境内,古称“长淮津要”,东西硖石高有十余丈,夹淮相峙。自古江水往东流,而此处,淮水绕群峰,腾激浪,骤然穿入险峻的硖山口,自此河水西流数十里。

淮王鱼喜好在岩石缝中繁衍生息,而恰好这一带水中岩缝纵横,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河底为岩石底质,正好为其繁衍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千里长淮,只有硖山口才是它唯一的家。

淮王鱼的传统捕捞工具是一种很奇特、很古老的渔具——窝(音“务”)子。

渔民用费旧的船板钉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宽在1~1.5米,高0.5米左右,一面开口。每年在中秋节前后,在木箱内装上石块,系上浮漂,将箱口向上,选择淮河中水深流急处沉入其中,一般都在选择在峡山口黑龙潭。

到冬至前后,再捞起窝子(木箱),往往每个窝子里都有几百公斤鱼,主要是淮王鱼、黄颡鱼、青楞子(江黄颡)等,其中淮王鱼最多。

淮王鱼补充介绍

   淮王鱼,又称回黄鱼,是淮河中寿县到正阳一段独产的一种名贵鱼种。形似鲶鱼,呈鲜黄色,嘴扁且长在头的下部,身体光滑,无鳞,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的可达20公斤,但现在已不多见。据《寿州志》记载:西汉时,有人把这种鱼献给淮南王刘安品尝,他觉得鲜美可口,给它取名叫“回黄”,并经常以此鱼宴请宾客,淮南王喜食“回黄”的事传到民间,人们习惯就叫它“淮王鱼”。现代再版的《鱼类养殖学》一书改称其为“回王鱼”。
  淮王鱼是天然鱼类,多产在迎水寺、沫河口、硖山口一带的岩洞、石缝、洞穴之中,现水产科技部门,正在研究淮王鱼的人工繁殖。不久,名贵的佳肴将出现在更多家庭的餐桌上。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淮王鱼”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淮王鱼”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

您可能对以下特产感兴趣
肥王鱼
苗王鱼
奶汁肥王鱼
梁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