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特产

陇西黄芪

陇西黄芪特产照片

陇西特产陇西黄芪介绍

陇西黄芪属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甘肃省陇西县特产

陇西黄芪,甘肃省陇西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

黄芪是甘肃陇西县著名特产之一,其生长气候高寒阴湿,土地肥沃疏松,具有黄芪生长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黄芪由陇西栽培的历史悠久,独享其名。其性微温,味甘,属无污染产品。

陇西黄芪历史渊源

黄芪,亦作“黄耆”、“黄蓍”(古时耆、蓍混用不分),亦称“戴糁”、“王孙”、“绵黄芪”、“独椹”、“蜀脂”、“百本”,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南北朝时期梁代大药学家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载:“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

唐代《药性论》云:“虚而客冷,用陇西黄芪”,清《植物名实图考》再:“黄芪西产也”。

可见,唐朝以前,黄芪产地主要在西北地区,而以甘肃陇西产量最大,品质最佳。

明清期的《巩昌府志》物产部中,对黄芪都有记载。说明明清以来,黄芪一直为陇西的重要物产。明代李时珍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李中立《本草原始》称“耆者年高有德之称,耆者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性缓如之,故得以耆称”。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载:“黄耆味甘、性温、质轻、皮黄、肉白、故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之最。”现今将“耆”简写为“芪”。

陇西历史上出黄芪、党参,但没有人工栽培的历史,中医治病用药主要靠外地引进成品或由民间药农采集野生加工炮制。野生黄芪主要分布在渭河以南的沟壑山地,20世纪60年代之前,除少数药农外,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精贵,秋冬季节人们把它的茎杆割来当柴烧,更不懂得采集种子进行人工栽植。据上了年岁的老人讲,这个东西在古代,陇西人叫“黄祇”,有的也叫“箭杆花儿”。来由是相传混沌年代,黄帝与蚩尤交兵时,黄帝射杀蚩尤的羽箭被天狗挡了一爪,落在了西海的蛮荒地界,扎进土中的箭杆便长出花叶,就把它叫“箭杆花儿”,后来占卜师说,这是地神,名叫“祇”,因与黄帝有关就被称为“黄祇”了。更为荒诞的说法是党参的由来:据说玉皇大帝去会西王母,行走在天际,一边领略山川河岳,一边手捋胡须,结果随手飘落的胡须落在下界,便长出“党参”这种东西,因此上古人就把它叫“龙须草”或“神仙草”。

陇西真正意义的出产黄芪、党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1964年中医药配方相当紧张,当时甘肃省为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中医药配方十分紧张的困局,派人到山西长治市和黎城等县考察。按照1964年上半年参与协作的《陇西县中药材资源普查技术报告》中该县约50余种野生药材,20余种人工种植药材唯缺党参、黄芪种植技术的情况,根据陇西的地理、气候条件,引进生地苗两面袋、党参籽20斤、杜仲树苗50株、黄芪籽20斤。但黄芪因种植技术不过关,未获得成功。

1984年,陇西县从山西、内蒙等地引进了黄芪、红芪、桔梗、贝母等16个品种,经培育种植成功,黄芪发展快、收益好,群众受欢迎,陇西发展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黄芪之乡”。

陇西黄芪产品特点

陇西黄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根入药,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等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药配方和日常保健。受当地特殊自然条件的影响,陇西黄芪因条直、皮黄白、分枝少、味甘、粉性足,药用成分含量高而被中药材界誉为“芪中精品”。

陇西黄芪产地环境

陇西黄芪地理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上游,海拔1612米—2778米,为典型的黄土梁峁与河谷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构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块条状狭长地带,北山为黄土梁饰沟壑区,城川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为中低丘陵。

陇西黄芪气候

陇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由于受东亚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外围特殊地形的影响,降水量年际差异大,气候特点与黄芪生长发育规律相吻合。

陇西黄芪土壤

陇西地处黄土高原西南部,土壤以黄绵土和黑麻垆土为主,土层深厚、疏松、孔隙度大、通气性好,有利于根的伸长和加粗;由于土壤贫瘠,有利于人为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根生长缓慢、均匀,单位体积有效成分含量高。而且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低于国家标准,周边又没有污染大的工业企业,空气、水质无污染,特别有利于种植黄芪等深根中药材和发展无公害药材。

陇西黄芪产品荣誉

2001年,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

2017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正式命名甘肃省陇西县为“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2017年,“陇西黄芪”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审查,被批准为“中国驰名商标”。

2021年12月,被纳入2021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陇西黄芪地理标志

陇西黄芪地域保护范围

甘肃省陇西县现辖行政区域。

陇西黄芪质量技术要求

种苗繁殖

黄芪在陇西种植主要分育苗、良种繁育、大田生产3个段培。陇西黄芪种植多采取当年春季育苗,来年春季移栽,秋季采挖,或第三年夏季采收种子的方法。

5.1繁殖方法黄芪为多年生豆科植物,传统育苗方法以种子繁殖为主,种子繁殖虽能繁育大量种苗,但易产生变异。因此,本基地采用提纯复壮的黄芪优质种子(陇芪1号)。

5.2种子采集指良种繁育田种子采收。

5.2.1分期采收:当果荚变黄色,种子呈浅褐色时分期分批采收,随熟随采,统一打碾,时间一般在7月上旬左右。

5.2.2集中采收:采收时期观察种子在即将完全成熟(7—8成)时收割,置放数日观察种子全部成熟后打碾。

注意事项:打碾后的种子必须在干燥通风处阴干,切忌在太阳下尤其在水泥地上曝晒。

育苗

6.1场地准备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碱性沙质壤土或绵沙土地块,将土壤耙细整平,多雨易涝地应做高畦。避免与豆科作物轮作,忌连茬重作

6.2整地施肥:耕翻整地时每亩施充分腐熟细碎的圈肥5000公斤以上,饼肥50公斤(按照GAP标准少用或不用农药与化肥,地块规模区域应选择没有污染源的地区)。

6.3选种:选择"陇芪一号"优良种子,并加以精选。方法是采用风选法。选择无杂质、子粒饱满、无霉变、无虫蛀和未经农药处理的新种子。

6.4种子处理:黄芪种子外皮有果胶质层,种皮极硬,吸水力差,出苗率低。播前必须对种子进行处理,下列方法根据具体条件可任选其中之一。

6.4.1沸水催芽:先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急速搅拌1分钟,立即加入冷水将温度降至40度,再浸泡2小时,然后把水倒出,种子加麻袋等物焖12小时,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播种。

6.4.2硫酸处理:对晚熟硬实的种子,可用浓度为70-80的硫酸浸泡3-5分钟,取出迅速置于流水中冲洗半个小时后播种。

6.4.3机械擦伤:用碾米机在大开孔的条件下快速打一遍,一般以起毛为度,或者将种子与直径为1-3㎜的粗砂按1:1的体积混匀,用碾子压至划破种皮为好。此方法为本规程推荐方法。

6.5育苗时间及方式:3月下旬—4月中旬,播种方式是撒播,即将种子撒在耙耱平的地表,再耙耱一次,使种子入土1厘米—2厘米,再镇压一遍,然后立即覆盖1厘米厚细砂或麦草保持黄墒。播种量112.5—150千克/公顷。

6.6苗子采挖:苗子采挖和移栽是黄芪栽培的两个环节。采挖时期也就是移栽的最佳时期,一般在3月中旬—4月中旬。在土壤解冻后越早越好。

移栽

7.1选地黄芪是深根系植物,在陇西种植应选择土层深厚、选地势平坦、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良好的黄绵土、黑垆土、黑麻垆土,土壤PH在7.5—8.2。大田生产可在川水地、旱台地、坡旱地种植。黄芪最优茬为小麦,忌连作。不易在土壤粘重板结,含水量大的粘土以及瘠薄、地下水位高、低洼易积水之地种植。同时周围无污染源。

7.2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整地,旱地一般翻两次,最后一次以秋季为好,一般耕深30厘米以上,结合翻地施基肥,每亩施农家肥5000千克,磷酸二铵50千克,硫酸钾4—6千克,辛硫磷毒砂土100千克(育苗地酌减)。然后耙细整平。春季翻地要注意土壤保墒。

7.3挖苗:挖苗时苗地要潮湿松软,以确保苗体完整。采挖先从地边开始,然后逐渐向里挖。挖出的种苗要及时覆盖,以防失水。最后将苗分级扎成10厘米的带土小把,运往异地定植。

7.4选苗:标准分三级:一级根长30厘米以上,中上部直径在5毫米以上;二级根长25—30厘米,中上部直径在3—5毫米;三级根长25厘米以下,中上部直径在3毫米以下。定植时应选择健壮,头稍完整,根条均匀的优质芪苗,然后分级定植。

7.5移栽:适用于良种繁育和大田生产。移栽适期为3月中旬—4月中旬,在适宜栽植期内应适当早栽。

合理密植:良种繁育株距20厘米,行距35厘米,栽植量需中等幼苗600千克/公顷,保苗数14万株/公顷;大田生产株距20厘米,行距30厘米,栽植量需中等幼苗700千克/公顷,保苗数17万株/公顷。定植方法:用锨开沟,沟深10厘米左右,然后将苗按株距斜摆在沟壁上,倾斜度为45°,接着按行距重复开沟摆苗,并用后排开沟土壤覆盖前排芪苗,苗头覆土厚度2—3厘米。为了保墒,要求边开沟,边摆苗、边覆土、边耙磨。

田间管理

8.1中耕除草:黄芪种植一般都是在苗出齐后即可除草松土。黄芪育苗一般除草不少于4次,良种繁育和大田生产一般除草不少于3次。

8.2追肥:一般结合灌溉或降雨进行。主要追施无机肥,一般追肥二次,时间6—8月,每次追尿素75千克/公顷,并在移栽定植时根施钼、锌等微肥,施钼酸铵2.25千克/公顷或硫酸锌15千克/公顷,在开花期喷洒1000ppm的乙烯利,收获前30天内不得追施无机肥。育苗田追施一般一次或不施;良种繁育和大田一般追施2次或3次,尤其要重视开花结果期追肥。

8.3摘蕾、去杂去劣:摘蕾是黄芪大田生产一个重要的栽培技术,摘蕾可防止地上部分徒长,节约营养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可随田间长势随时进行;在6月份黄芪现蕾初期将花蕾摘除。去杂去劣是良种繁育田在定植后1—2年的生育期间,通过茎、叶、花区别去除杂株,以保证种子纯度。通过植株长势观察去除弱病株,以确保种子质量。

8.4灌溉:有灌溉条件的黄芪育苗、良种繁育以及川水地大田生产,在灌足底墒的前提下,黄芪苗生长受湿度影响最大,土壤湿度不足会影响黄芪发芽、出苗和长势。为了确保出苗,要随时观察土壤墒情,随旱随浇,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滴灌或喷灌最好。一般情况下浇水3次,良种繁育和大田生产比较耐旱,一般情况下浇水2次,尤其是黄芪良种繁育田在开花、结果期对水肥条件十分敏感,特别要留心观察按时浇灌。如遇降水,均可减少浇灌次数或不浇灌。

采收与加工

10.1采收先用镰刀割去地上茎蔓,然后用铁钗顺畦深挖60厘米左右,将黄芪挖出,注意勿挖破黄芪。

10.1.1商品芪采挖:采挖时间为10月下旬—11月上旬,土壤冻结前全部挖完。方法是人工采挖,先将地上部分枯萎茎蔓割除,然后从地边开挖深沟,开始采挖,尽量保全根,严防伤皮断根。

10.1.2籽芪芪根采挖:第三年采籽后的黄芪,其芪根四分之一变褐色空洞状,老根中心多成枯朽状,商品性较差,如为了增加采籽量,可适当延长采籽期限,但五年后芪根将逐渐变朽,病虫害加剧,产籽量减少,故采籽应在第三、第四年进行。

10.2加工黄芪采收后要先去净泥土,趁鲜将芦头切除,再切掉侧根,然后分级,并剔除破损、虫害、腐烂变质的部分。挑选分级的黄芪在太阳下晒到含水7成时搓条。搓条是黄芪初加工过程中重要的一道工序,黄芪在晒干的过程中反复搓2—3次,能使皮紧实,保持营养成分,特别是对糖份保持有重要作用,搓条还能使黄芪外观性状整齐一致,便于进一步加工和贮运。

搓条是将晒至7成左右的黄芪取1.5—2千克,用无毒编织袋包好,放在干整的木板上来回揉搓,搓到条直、皮紧实为止。然后将搓好的黄芪摊平晾在洁净的场院内,晒上2天,进行第二次搓条,此时黄芪含水量达5成左右,搓条方法同第一次。当黄芪含水量在2—3成时进行第三次搓条,方法同前两次。搓好的黄芪用细铁丝扎0.5—1千克的小把晾晒到将干时待加工或贮藏。

陇西黄芪补充介绍

  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先后吸引了三九集团、千金药业、恒利药厂等企业在我县建基地、办企业、搞合作,药乡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黄芪是甘肃陇西县著名特产之一,其生长气候高寒阴湿,土地肥沃疏松,具有黄芪生长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黄芪由陇西栽培的历史悠久,独享其名。其性微温,味甘,属无污染产品,馈赠亲朋之珍品。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陇西黄芪”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陇西黄芪”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