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特产

香獐

香獐特产照片

永登特产香獐介绍

麝科麝属动物

原麝(学名:Moschus moschiferus),俗称香獐子,是麝科、麝属的动物。原麝头小、眼大,耳长而直立,尾短,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雌雄均无角,全身暗褐色。

原麝常单独活动,一般晨昏活动较为频繁,极善跳跃,视、听觉发达,有较为固定的活动、觅食路线,食性很广,每年10月至翌年1月发情,6-7月份产子,每胎1-2头,多在针阔混交林、针叶落叶林、针叶混交林、疏林灌丛地带的悬崖峭壁和岩石山地生境中栖居,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蒙古、俄罗斯联邦。

原麝形态特征

原麝头小、眼大,耳长而直立,上部近圆形,吻部裸露。雌雄均无角,雄性上犬齿发达,露出唇外,成獠牙。雌性上犬齿小,不露出口外。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较前肢发达,散臀高大于肩高,身体后部粗壮。主蹄狭长,侧蹄显著,能接触地面。尾短,隐于毛丛中。雄性腹部具麝香腺,可分泌麝香。腺体大小随个体而异,腺呈囊状。

原麝全身暗褐色,背部、腹部及臀部有排列成4-5纵行肉桂色的斑点,背部斑点不明显,腰、臀两侧斑点较明显,且密集而不分行。嘴、面颊棕灰色,额部毛色较深。耳背、耳尖棕灰,耳壳内白色,耳基部有时杂有黄色斑,下颌白色,颈部有2条自两侧延至腋下的白纹。四肢内侧、腋下及臀部周围呈浅棕灰色,四肢外侧深棕色,尾浅棕色。毛色因地区、季节、年龄而异。

原麝头骨狭长,较轻薄,鼻骨细长,其宽度前后大致相等。额骨前部与鼻骨相连有一处凹陷;泪骨短,略呈三角形,且不与鼻骨相连,额骨与上颌骨分离,因此四骨之间有一空隙。眼无泪窝。

原麝上颌门齿缺失,上犬齿与第一前臼齿间有一空位;雄性上犬齿发达,长而前弯,侧扁,齿尖尖锐,后缘锐利,雌性上犬齿细小。第一前臼齿较小,侧扁,第二、三前臼齿内外缘各具一新月形齿突;臼齿皆有2对新月形齿突,排成两行。下颌犬齿小,与门齿同行,齿面呈椭圆形,下颌臼齿列的齿突与上颌相似,但后臼齿后部有一马蹄形的小叶。

原麝栖息环境

原麝多在针阔混交林、针叶落叶林、针叶混交林、疏林灌丛地带的悬崖峭壁和岩石山地生境中栖居,有时随季节的不同而作垂直的迁徙。

原麝保护现状

原麝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原麝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1920-1930年间,由于狩猎该种数量大幅减少。1970年左右,蒙古原麝数量大约为60000-80000只;1986年,蒙古科学院的生物研究所评估原麝种群约有44000只;1990年至2000年,在蒙古该种种群密度降至5-6只/km2。1999年库页岛的渔业与野生动物局估计约有600-650只原麝,数量仍在下降中;东西伯利亚约有27000-30000只,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则高达150000只。2011年,西伯利亚10个联邦地区的该种总数据估计约有110000只。原麝总体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原麝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仅分布于贺兰山。1996年调查,尚存250余只;2008年左右调查结果显示,其数量有明显回升,具体数量有待考证。

香獐补充介绍

  香獐

  香獐又名麝。它是一种珍贵的药用动物,属麝科,性情温良,高1.5尺上下,体重11公斤~20公斤,毛粗长,色灰褐。雌雄均无角,四肢有力,善登坡跃涧,以青草树叶为食。雄獐犬牙发达,突出口外,俗称牙獐。在雄獐腹部-近旁有香腺,其分泌物称为麝香。经处理,麝香呈颗粒状,香气浓郁,浓中带清,有极强的扩散力,通诸窍,开经络,治中风、惊厥、不省人事等病症,也是制造高级香料的原料之一。香獐每年10月至12月发情0,次年六七月产仔。香獐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香獐”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香獐”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