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特产

潮州抽纱

潮州抽纱特产照片

湘桥特产潮州抽纱介绍

潮州抽纱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省潮州市传统美术

抽纱(潮州抽纱),广东省潮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潮州府志》记载:“抽纱业始于清末,它是外来抽通工种与潮州本土刺绣工艺结合的产物。”潮州抽纱是根据预先设计的图案,将布料所绘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挑断抽出,然后在剩余之处用绣线连缀成透空装饰花纹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因其多用棉花、麻布、法丝、玻璃纱等为面料,由白色或淡浅色纱线绣制,所以民间俗称“做白纱”。早期的潮州抽纱主要分布在潮州城区,渐次外延至韩江两岸、潮安平原、凤凰山区、黄岗河流域等乡村集镇,并辐射至整个粤东地区以及福建、江西。潮州抽纱图案设计多选取传统的花卉、草纹、龙凤等题材,讲究点、线、面的结合,层次布局疏密得当。潮州抽纱刺绣主要有台布、被枕套、手巾等40多类产品,其构图独特,针法细腻,色调淡雅,美观实用。

2014年11月11日,抽纱(潮州抽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112。

抽纱(潮州抽纱)历史渊源

清代是潮州刺绣的繁盛时期,据乾隆《潮州府志》载:“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预治嫁衣,故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当时,潮州有绣庄20多家,绣工5000多人,绣品输往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一带。

19世纪末,潮州辟为商港,汕头设立海关,西方刺绣抽通工艺随之传入,与潮州当地的刺绣技艺相结合,产生了抽纱刺绣工艺。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潮人丁惠龙开设了潮州第一家抽纱商铺“发合号”。

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潮城继丁发合号之后,又有徐锦成、启华、裕成丰等商号创业,抽纱商号达17家。开始时只有部分潮绣女工兼做抽纱,及后,专门从事抽纱的女工发展至1万多人。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28年6月潮汕沦陷前,潮州抽纱品种不断创新,抽纱业逐步发展。这个期间,潮州抽纱商号,从17家发展至115家,抽纱女工从1万多人发展至7万多人。此外,还有数百名二、三盘商贩。潮安县的抽纱业,还成立同业公会,并以《千字文》为序,统一排列各抽纱商号。是时,抽纱女工的工值约占总产值的30%—40%,年发出的工值达400万元左右(按当时市价,可购大米4万吨)。

潮汕沦陷期间,抽纱业受到较大打击。尤其是民国31年(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上交通断绝,许多国家又因受到战争影响,购买力下降,致使抽纱产品找不到销路。欧美各国为了限制抽纱品进口,曾一度把抽纱制品列为奢侈品,一再压低工价,部分女工不得不谋就别业。因此,小规模的抽纱商号纷纷倒闭,较大的抽纱洋行难以维持,资力较厚的柯宝洋行,处境也很艰难。整个抽纱业陷于瘫痪状态,潮城的抽纱女工仅剩下2000多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潮州抽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求过于供。因而,抽纱商号多重新开业。到民国37年(1948年),复业、开业的抽纱商号已达82家,抽纱女工也恢复到6万多人。但由于出现通货膨胀,洋行和一些商号乘机掠夺,故意拖欠工款,严重影响抽纱女工的积极性。

20世纪50年代,潮州地区从事抽纱经营的商铺先后开业215家,绣花女工7万人。公私合营后,潮州抽纱统一生产及销售管理,发展迅速,工种针法增加到近400种。潮州抽纱产区承担创设绣制高档精工产品任务,产品行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潮州抽纱业遭到挫折,抽纱生产发展缓慢。

20世纪80年代,潮州抽纱刺绣行业进入全盛时期,有抽纱厂(场)300多个,抽纱女工20多万人。

抽纱(潮州抽纱)文化特征

根据用途选料

潮州抽纱的用料,除了常用的棉布之外,毛、丝、麻、化纤、丝绸都可以用作抽纱介质。法丝布、竹丝布、玻璃纱、化纤布、亚麻布等则是常用的高档进口材料。潮州抽纱艺术讲究在设计中根据产品的用途来选择用料和花色,比如台布和被套等常见的实用性产品,多选用棉布或亚麻布等纤维强度较高的材料作为底布,图案也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具有装饰性的抽纱作品,如手帕或者服装之类,则更多地选择法、竹丝布或玻璃纱等较为高档的进口原料,这也是潮州抽纱制品所独有的材质。

浮凸和通透融为一体

潮州抽纱的特色在于浮凸和通透。它以多层镂通和剔透玲珑的空间艺术为借鉴,以技艺精美、轻盈淡雅见长。潮州抽纱将潮绣传统的垫绣技艺加以应用创新,用纱线代替传统潮绣中垫底的棉花和纸丁,再用细密的丝线绣出艳丽的花朵将下面的纱线遮住,浮雕般的立体感油然而生。浮凸是抽纱门类中技法和艺术成就较高的绣种,作品以具有代表性的玫瑰、菊花、葡萄等图案纹样为主。抽绣是将布底上的经纬线拉成细密的地纹来进一步衬托主花的表现手法。抽绣中常见的方法是抽线,即在布底上抽去一定数量的经纱或纬纱,或抽三留四,或抽二留三不等,然后再用线绕成几何形花纹。通锦绣是抽纱中的通花与刺绣的再结合,是将抽通与垫绣技巧熔于一炉的全新艺术品。通锦绣以浮凸垫绣为表现主体,背景空间则以“抽、拉、挽、缚”等抽纱技艺织成千变万化的几何纹样,在一通一浮中烘托繁花似锦之意。既有抽纱的淡雅清隽,又有潮绣的精致瑰丽。

多种技艺的巧妙运用

潮州抽纱有着多种针法技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按照其制作方法装和用具材料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抽通、刺绣、钩编、补布、拼贴等几大类。每个大类之下,又有若干不同小类的抽绣技艺。抽通以“对丝厘”“挽窗”“花窗”“扎目”等为代表,即先在面料上抽研取经纬纱线,再按照纹样进行雕空。刺绣是较为常见的,主要有“托地绣”“垫绣”“十字绣”等。钩编是用钩针在底布上进行编织的一种技艺,具有“露、活、柔、密”等多种艺术风格。补布是通过针线将各种不同材质的布料进行组合的制作技艺。拼贴类则是综合上述诸多工种针法,对不同布料或相同布料进行拼接的技艺。不同技法在产品中交替使用,各显特色,抽通类花纹晶莹通透,若隐若现;刺绣类花纹色彩丰富,立体感强;补布类层次鲜明,形如浮雕。

自由丰满的纹样图案

潮州抽纱的主要纹样有自由图案、草尾图案、花边图案、角形方块图案、集锦图案、圆形图案等。自由图案轻松自然,草尾图案浪漫奔放,角形方块图案严肃庄重,集锦图案富丽高雅,圆形图案则透视出美满与幸福。潮州抽纱的主体花卉图案既有中国传统的牡丹、并蒂莲、连理枝纹样,又有玫瑰、蔷薇、海棠、百合、草尾、牵牛花、郁金香、康乃馨等西方装饰纹样。潮州抽纱整体纹样设色素淡,舒朗精致,恬适高雅,富有感情色彩和节奏韵律之美。

潮州抽纱艺术的创作往往是多种技法、多种图案纹样的统一,并以构图饱满、组合自由、内容丰富见长。构图中多以适合式构图方式为主,其中的图案纹样则是运用自由组合编排的方法。自然界里的动植物、幻化世界中的祥瑞物和各种抽象形式的几何纹样等均可协调入画。甚至手帕大小的空间,也可以根据设计者的构想和画面需要,集各种花卉、果类、动植物等百种纹样,按对称、连续等手法自由组合成画面。

抽纱(潮州抽纱)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潮州抽纱从制作工艺到纹样构图,处处体现出潮汕民间工艺的传统特点,是潮汕地域文化传统的独特见证。潮州抽纱既是实用的艺术品,也是可以馈赠的礼品,它既有经济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

传承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的极度萎缩对劳动密集型的抽纱手工业造成巨大冲击,抽纱刺绣女工大量流失且日趋老龄化,加上这一技艺难度高青年人不愿继承,随着老艺人的逐年减少,抽纱刺绣传统技艺将面临消亡的可能。

传承人物

蔡赛花,女,1959年生,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抽纱(潮州抽纱),蔡赛花自幼随母亲蔡素梅学习抽纱刺绣技艺,其手艺灵巧,熟练掌握雕、绞、通、垫、绣、补、镶、钩等抽纱刺绣技法,运用自如,尤为擅长绣制难度较大的通目、对丝、新风窗等抽通工种,其作品垫地饱满,针脚密实平顺,托地针数均匀,抽通精致明朗,镶补过渡自然,具有艺术感染力。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潮州市抽纱公司获得“抽纱(潮州抽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潮州抽纱补充介绍

  抽纱是按图案间隔有序地抽除布料上的经纬纱线后再绣制,形成通透秀逸、形态各异的“花窗”并与传统刺绣巧妙结合而成独具一格的手工艺品。

  唐代潮州刺绣极为盛行。至清代光绪年间,潮绣艺人开始将西方国家传入的刺绣抽通工种与潮州传统刺绣工艺融汇贯通,推陈出新,形成技艺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因潮州抽纱多采用棉、麻布、法丝、玻璃纱为面料,用白色或淡浅色纱线绣制,所以民间俗称“做白纱”,有别于传统潮绣的“做绒”。

  潮州是全国抽纱品主产区,成功革新创造和推广运用了许多抽纱新工种、新针法。抽纱产品中的精工、高档、技艺要求高、难度大的品种,唯潮州抽纱产区能全程0 完成。

  出自潮州抽纱女工之手的《双凤朝牡丹》72×108英寸玻璃纱高档手工绣花台布,1980年荣获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金质奖。这是中国手工艺品在国际上荣获的第一项金奖。1981年又获国家首届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此外,还有其他多项产品屡获省、部级大奖,享有“南国名花”盛誉。产品曾远销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潮州抽纱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潮州抽纱”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潮州抽纱”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

您可能对以下特产感兴趣
青县抽纱
烟台抽纱
普宁抽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