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特产

那林鱼

那林鱼特产照片

博白特产那林鱼介绍

那林鱼属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特产

那林鱼,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那林鱼是用“那林”地域名称命名的一种本地草鱼,具有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鱼肉可以一片片一层层剥开,片片层层皆质白肉嫩,久煮不碎,口感佳。

2017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那林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那林鱼历史渊源

宋·乐史《绿珠传》有云:州境有博白江盘龙,洞房山、双角山、大荒山有池,池中鱼有婢妾鱼。绿珠生双角山下,美而艳。据传,绝代美女绿珠即七彩婢妾鱼精幻化而生。到清代,这种珍贵的鱼类不再见记载于任何史料,倒见清朝道光年间的《博白县志》(道光十二年重版)记载,上述大山之池中亦见菩萨鱼清游。在博白当地一直有句老话流传下来:“博白蕹菜鲜,那林鱼味绝!”,那林鱼历史悠久,有300多年养殖历史。

那林鱼产品特点

那林鱼是用“那林”地域名称命名的一种本地草鱼,具有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那林鱼营养丰富,肉质厚实,味香清甜。用鱼头烧汤,不加佐料,也异香盈室,汤水呈乳白色,鱼肉可以一片片一层层剥开,片片层层皆质白肉嫩,久煮不碎,口感佳,成为地方食品一绝。

那林鱼产地环境

博白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地处东经109°32′~110°17′,北纬21°38′~22°28′。东与陆川县相邻,东南与广东廉江县毗连,南与合浦县相依,西与浦北县交界,北与玉林市接壤。那林鱼主要养殖区域,位于博白县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一带,这些乡镇地处六万大山余脉深处,境内山高岭陡,东北东南高,西南低,东南部群峰耸立,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个,地貌以山地和高丘陵为主,花岗岩建造,相对高度500米以上,大部分在250-500米之间。博白群众自古就有利用山泉水养鱼的习惯,那林鱼主要以草鱼为主,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的优越自然条件,人们在溪边、山沟等地方筑10-100平方米的小鱼塘,且利用当地特有的泉水自由落差,形成一种循环流水养殖,名曰"小窝养大鱼"。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以吃嫩草、菜叶等草料喂养,养殖3年至4年,便达到4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

那林鱼产品荣誉

2017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那林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那林鱼地理标志

那林鱼地域保护范围

那林鱼产地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现辖行政区域。

那林鱼质量技术要求

一、产品类别

本地草鱼。

二、环境条件

1.水源要求:引用无污染的自然山泉水养殖,水源水质符合渔业水质国家标准规定。养殖池塘池水透明度>50厘米,溶解氧>5毫克/升,氨态氮≤0.05毫克/升,ph值6.5至8.5。

2.鱼池要求

鱼池淤泥<10厘米。

三、饲养管理

1.鱼种来源:从原(良)种场或具有鱼苗生产许可证的场家购进鱼种,也可以从上述单位购进鱼苗培育鱼种。鱼种选择要统一规格,同一批次,鱼种不能有受伤脱鳞现象,一次性投放。

2.鱼种放养:选择规格整齐、外观修长、鳞片完整,体质健康、色泽鲜明的草鱼种,放养规格及密度按表1规定执行。

表1那林鱼放养规格及密度

规格千克/尾

尾/667平方米

0.25

<1000

0.5

<800

3.投喂:每天投放天然草料1~2次,投草量30分钟吃完为宜。及时清理根茎等杂物出池,保持鱼池清洁。

4.鱼病防治:药物使用及休药期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规定。

5.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捕捞

连续喂养3年以上,个体重达4千克以上,方可捕捞上市。

五、产品质量特色

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组织

肌肉紧密,有弹性

水煮试验

具有鲜鱼特有的鲜味和口感,无异味

2.理化指标:

名称

指标

粗蛋白,克/100克

≥16.0

粗脂肪,克/100克

≤1.5

鲜味氨基酸总量(谷氨酸、门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克/100克

≥6.5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那林鱼专用标志使用

那林鱼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那林鱼的检测机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那林鱼补充介绍

  那林鱼是指位于广西博白县所辖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等7个乡镇境内养殖,符合特定质量标准,具有独特品质,用“那林”地域名称命名的一种本地活体草鱼。

  地处六万大山余脉深处的那林镇一带,山顶浓雾覆盖,河溪纵横,无公害无污染的山溪泉水丰富,长流不息,水质清新无污染,矿化度小于1克/升。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等优越自然条件,当地人在溪边、山沟或村边空地挖成小鱼(塘)池,引来长流的山泉水养草鱼,名曰“小窝养大鱼”。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全程投喂草料,经3年至4年养殖,便达到4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博白当地一直有句老话流传下来:“博白蕹菜鲜,那林鱼味绝!”。那林鱼历史悠久,有300多年养殖历史,从古至今,深受文人墨客,逐味品鲜之人的喜爱。白州之野产异鱼,此言不假,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宋时期,博白绿含山和大荒山上之池皆有婢妾鱼。宋·乐史《绿珠传》有云:州境有博白江盘龙,洞房山、双角山、大荒山有池,池中鱼有婢妾鱼。绿珠生双角山下,美而艳。据传,绝代美女绿珠即七彩婢妾鱼精幻化而生。到清代,这种珍贵的鱼类不再见记载于任何史料,倒见清道光年间的《博白县志》(道光十二年重版)记载,上述大山之池中亦见菩萨鱼清游。故老相传,最大的那林鱼是清朝年间养了105年的一条草鱼王,重达41公斤,有着“水浸木”的传说。

  传说在古时候,当年七仙女中的织女跟牛郎相爱出走后,剩下的六仙女闷闷不乐,故偷偷下凡散心,经过那林镇六塘胫,见此地风景优美,有六口清澈见底的水塘,因而一人一塘在水中戏耍。由于塘中没有生物,显得过于沉静,六仙女中的一人便出从天庭中取鱼放入此六塘中,以焕生机。有一天,六仙女在水塘中逗玩水中的鱼,旁边有一放牛青年路过,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加之受烈日爆晒晕倒在地,六仙女看到后,便将其扶到树下,从水中取出一条鱼用于煲汤给该放牛青年喝,该青年喝后便恢复了清醒,更是感觉得精力充沛,口中鲜味仍回味无穷。六仙女同情放牛青年生活贫穷、艰辛,便取水中之鱼给他带回家中繁殖。

  放牛青年得此鱼后,回家利用那林自然生态环境,在溪水旁边挖窝养鱼,每天勤勤恳恳上山割草,摘瓜叶喂养鱼,精心喂养的鱼条条都膘肥体壮。由于干旱无收,乡亲们每天都挨饿,放牛青年抓鱼煮汤,分发给乡亲们喝,助乡亲们渡过了难关;乡亲们个个称赞,口口相传,此后那林家家户户都把此鱼当宝一样养殖开来。鱼愈养愈多,名声越来越大,从此那林便成了鱼米之乡,那林鱼也因此得名。

  博白群众自古就有利用山泉水养鱼的习惯,那林鱼主要以草鱼为主,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的优越自然条件,人们在溪边、山沟等地方筑10-100平方米的小鱼塘,且利用当地特有的泉水自由落差,形成一种循环流水养殖,名曰“小窝养大鱼”。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以吃嫩草、菜叶等草料喂养,养殖3年至4年,便达到6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殖与管理经验,并世代相传。

  那林鱼在博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鱼类资源,而是作为一种物质文化,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沉淀,伴随着六万大山山泉溪水静静流淌,在博白的发展史上留下不可或缺的一笔。

  那林鱼生活在长流山泉水中,山泉水水源充足,长流不息,非常有利于那林鱼的高品质、标准化养殖。那林镇一带冬暖夏凉,水温冬季在10度以下,夏季在25度左右,全年适合那林鱼生长,但由于仅投喂天然草料或农作物的茎叶,生长不是很快,养殖周期长,一般要喂三年以上,可长到4公斤以上,5年以上可达到6到10公斤。1981年,国家水产总局副局长肖锋闻讯亲自前往博白那林实地考察山窝大草鱼养殖,提出山区养鱼要学那林。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玉林日报等各级媒体也对那林鱼进行过大量报道。201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白大观》则对那林鱼的历史、地理方位、养殖方式、品质等等作了详细的记载。

  如今,那林鱼早已畅销深圳、广州、东莞、南宁、上海等地,当地村民用氧气袋长途运输,越销越远,享誉全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现辖行政区域

  《博白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那林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称和保护范围的通知》博政发〔2016〕27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那林鱼》(草案)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那林鱼”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那林鱼”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