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特产

思南花甜粑

思南花甜粑特产照片

思南特产思南花甜粑介绍

思南县人的必备年货

花甜粑是贵州省思南县人的必备年货,是可以吃的艺术品,它集中国南北年糕文化之大成,是全国唯一一种在食品内部进行艺术创作的食品,唯一一种在食品内部体现文化内涵的食品。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管粑体有多长,把它横向依次切成薄片,每片花甜粑上都有一模一样的“花”(图案),山水、文字、花鸟鱼虫,都能在粑里生动呈现,堪称“中华一绝”。这也是思南花甜粑经久不衰的原因,它代表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一种文化的传承。

思南花甜粑历史背景

由于史料的匮乏和历史的久远,藏在思南花甜粑里的文化和历史已经为人们所淡忘,以至于人们已经无法回答以下四个关于花甜粑的基本问题:

1为什么花甜粑只在思南有?

2为什么叫花甜粑却又不甜?

3为什么花甜粑的花不做在表面,而要舍易求难,做在粑体内呢?

4花甜粑里那些字的不同表现形式又隐藏着怎样的含义呢?

当然,要回答这些问题,也并不是毫无线索。有一种传说就认为,花甜粑其实应该写作“花田粑”。这也许更符合思南的历史,因为思南在设置思南府以前曾长期在田氏的统治之下。花田粑,或许就是思南田氏所创的一种“带花的粑粑”,也叫田粑。

田氏是谁?

田氏是从唐朝到明朝时期贵州最大的土司政权。在元朝时其控制地域“以今之地域观之,大致东起湖南永顺、保靖,西迄贵州务川、凤冈、施秉一线,北达四川酉阳,南至黔南荔波、从江,几乎占有贵州的三分之二兼及湘西之一部,地域辽阔······(1)”。难怪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初曾说:“思播田杨,两广覃黄。”即指思州(包括思南)田氏、播州(今遵义)杨氏,两广的覃氏和黄氏是当时中国南方最强的四大土司。到明朝初年,在贵州土司所辖76个长官司中,思南、思州(岑巩)田氏仍占了39个。其势力范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务川、德江、凤冈、石阡、思南、沿河、印江、江口、铜仁、万山、松桃、玉屏、岑巩、黎平、锦屏、从江、榕江、、施秉、三穗、镇远等县和重庆酉阳部分地方,足见其势大绝非浪得虚名。

据史料记载:隋朝开皇二年(582年),陕西兰田人田宗显(一世)任黔中太守,驻今湖北恩施,拉开了田氏家族开拓黔中的序幕。

隋朝大业二年(606年),设黔安郡于今重庆彭水。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为黔州,田惟(世)康(二世)任黔州刺史。田氏势力转入乌江流域。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田祐恭(十四世)克服思南,田氏开始直接统治思南。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镇远州知州田茂安降于四川明玉珍,置思南道都元帅府,田氏分离为思南、思州(岑巩)两部。

元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置思南宣慰使司。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思南宣慰司治所由镇远徙于水德江(今思南城)。

有趣的是,在田氏老家陕西,有一种叫做“秦八件”的特产和田氏入黔第一站湖北恩施的一种特产“冻粑”,都确实与花甜粑的制作工艺有很多相似之处。

秦八件:陕西著名的糕点,每盒8块,因饼面印有福、禄、寿、禧、金鱼、麦穗、石榴、拨鼓图等8种图案而得名。这些图案与花甜粑图案后来的形成有很多相同点。

冻粑:湖北恩施特产,是在过年时将糯米蒸熟,籼米推成浆,按一定比例掺和,用木盆盛着放在室外冻,一直要冻得糯米粒成绒状,米浆起了气泡儿,一般需要十天至半月时间,然后才上锅蒸制。蒸好的冻粑有一种天然的甜味,是十足的甜粑。也有将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兑好后加水冷冻到合适的时候,再加工成米面或米浆后蒸制的。蒸制好的冻粑也与花甜粑一样放在冷水中浸泡保存。与花甜粑不同的是,冻粑因为不做花,所以不用打浆子,也少了繁琐的揉搓过程。但它“冻”的过程很花费时间,不能想办就办。

田氏是不是真的将冻粑和秦八件的制作工艺揉合创新而有了花田粑我们不得而知。倒是“花田粑”三个字却成了田氏被灭的谶语。

因为在思南方言中“花”字可作动词用,有破、灭之意。如:花柴、花竹子、把不要部分的花掉等等。“花田”即破田,意指发生在明朝永乐11年(1413年),震惊朝野直接导致贵州建省的“花田事件”。

据《明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二百四·贵州土司》载:“永乐八年,(思南宣慰使田)大雅死,子宗鼎袭。初,宗鼎凶暴,与其副使黄禧构怨,奏讦累年。朝廷以田氏世守其土,又先归诚,曲与保全,改禧为辰州知府。未几,思州宣慰田琛与宗鼎争沙坑地有怨。禧遂与琛结,图宗鼎,构兵……事觉,遣行人蒋廷瓒召之,命镇远侯顾成以兵压其境……帝命刑部正其罪……‘其思州、思南三十九长官地,可更郡县,设贵州布政使司总辖之。”……十二年遂分其地为(思南、思州、铜仁、石阡、镇远、黎平、乌罗、新化)八府(普安、安宁、镇宁、安顺)四州,贵州为内地,自是始。两宣慰废,田氏遂亡。”

就这样,一个以思南、思州(岑巩)二田地盘为基础设置的明朝第十三个行省——贵州省从此进入中国政治大家庭。而一个从隋朝开皇二年(582年)兴起的家族政权,在历经唐宋元明四朝传二十七世,存在831年之后,因为内斗而被“花”,成为明王朝“改土归流”国策的第一个目标,走向了灭亡,真可谓“祸起萧墙”。

在中国田氏“紫荆堂”号的来历中,就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分则亡,合则生”的传说:南朝时,京兆尹田真与兄弟田庆、田广三人因不合分家,其它财产都已经分割完毕,只余下院子里一棵紫荆树意欲第二天分为三截。天明,当兄弟们前来砍树时,发现树叶枯萎,落花满地。兄弟三人大惊,田真对天长叹:“人不如木也!”。从此兄弟三人和好如初,不再分家。紫荆树也随之重获生机,花繁叶茂。也从此,充满“分则亡,合则生”灵性的紫荆树便成了田氏凝聚家族向心力的“神器”,化身为田氏堂号。陆机为此赋诗曰:“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大诗人李白也曾感慨:“田氏仓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1997年香港回归时,选取“紫荆花”作为香港的象征,也暗合了这种骨肉团聚的“紫荆文化”。虽然从严格的学术上讲,香港的紫荆花与内地的紫荆花不是同一种属,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人对其背后的文化认同。

其实在思州田氏历史上也曾有过“阋于墙”而又和好的事例。据《宋史·李浩传》载:“乾道十年(1174),夏,夔路阙帅,命李浩以秘阁修撰宠其行。夔有羁縻州曰思州,世袭为守则田氏,与其犹子(侄子谓犹同儿子,故称犹子)不协,将起兵相攻。浩草檄遣官为劝解,二人感悟,歃血盟,尽释前憾,边得以宁。”一场叔侄之间“将起兵相攻”的战争就这样在长官李浩“草檄遣官劝解”下消于无形,自然与李浩“草檄”的文采,所遣官员的口才密不可分,而“分则亡,合则生”的紫荆文化恐怕也功不可没。

而田茂安将“分则亡,合则生”的家传古训抛诸脑后,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降于四川明玉珍,置思南道都元帅府”(《贵州通志·前事志》)硬生生将思州分离为思南、思州两部。本是同根生的二思二田从此“二家攻杀,月无宁期”(《黔南田氏宗谱》)(2)。

到了田琛、田宗鼎这对叔侄时,不仅没能“二人感悟,尽释前憾”反而将仇杀进行到底,“数相攻杀,朝廷调解不从”(《思南六百年大事集》),最终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还葬送了八百多年的祖宗基业。

就其“宗鼎”(字“重器”)名字本身而言,其实是寄托了家族厚望的,是希望田氏家族在他手上“中兴鼎盛”,是希望他成为田氏鼎盛之重器的。然而,事与愿违,田宗鼎非但没能成为振兴家族的“重器”,反而成为了灭家的“重器”。就如同田氏一直是依靠朱砂水银作为其经济支柱一样,他们的灭亡也因为争夺朱砂水银矿而引爆。田氏从一世的“宗显”(有家族发达显赫之意)走到了二十七世“宗鼎”(终点),完成了他的轮回,冥冥之中有定数否?

田宗鼎被剪除后,“废宣慰嫡嗣远移”(明·嘉靖《思南府志》),其直系亲属被赶出思南城。从此,“花田事件”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成了他们讳莫如深的禁忌。

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璋追怀理学大师李渭(思南人)的诗碑,后来嵌于思南中和山华严寺墙壁中,其中“二田一夕成亡虏,五郡年前冀旧题”两句诗不知何时被人凿去,就有人疑心为田氏后人所为。田家后人还有一个族规:“1413年(即“花田事件”)以后,除了土司长房的族谱外,其他房在族谱中概不记录战争之事。”(4)而明清至民国的史书对“花甜粑”只字不提,个中缘由也怕在于此了。因为田氏嫡嗣虽然被赶出思南,而朝廷为了安定人心,对宣慰的羽翼并未追究,“所属各(司)长官仍其旧也”(明嘉靖《思南府志》)。据《黔南田氏宗谱》载:“二十八世田庆钊······宣德元年(1426),里老张天智偕杨、邵、安、李、何、冉、谢、朱、覃十大姓等,思慕田氏旧恩,公举保本府同知······”由此可见,田氏后人在思南仍然有影响力。

影响力归影响力,他们一时还是无法改变“被远移”的命运。由于思州(岑巩)田氏是长房,一向以正统自居,思南田氏则因“旁支另立”被认为是“废祖宗之大业”的罪人。因此,祖宗基业被毁的负罪感,被远移的屈辱感,繁华落尽后的凄凉,都促使他们必须重新思索人生,必须重新抉择未来的道路。而结果,恐怕就是花田粑变成了“花甜粑”(将姓氏隐去),花甜粑的花从外面藏到了里面,花甜粑文化藏在了他们的心里。这种反思在《黔南田氏宗谱》中可以得到印证,宗谱曰:“昔太祖(朱元璋)登基时,常曰:‘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盖大其世也,而今安在哉?惜夫宗鼎以一人之身,而废祖宗之大业,不惟天朝之罪人,抑亦灭家之贼子,削之宜矣。守土乐者宜思昔日荡平之功,宁得以今日而遂掩先人乎?”(3)

作为后人,能够把先辈田宗鼎骂作“灭家贼子”,那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感受,那是怎样一种痛定思痛后的人生定位啊!

因此,若从这个意义上说,花甜粑是贵州建省的胎记,是繁华落尽后的人生顿悟,是一个家族的背影。田氏后人虽然丢掉了一个迟早会被历史抛弃的“祖宗基业”,却收获了一份厚重的文化,真不知道是不幸还是有幸了。

让我们试着去感受田氏后人的人生顿悟,去解读藏在花甜粑里的:

思南花甜粑食品特点

思南花甜(田)粑的做法特点可以用“四大怪”来归纳,即:“粘米糯米谈恋爱;生面熟面团起拽(zhuài);花花做里不做外;字头露法各一派。”

粘米糯米谈恋爱

思南花甜(田)粑是将粘米(即大米)和糯米按1:2的比例混合淘洗干净浸泡12小时以上,再滤干水分,舂成米面;或用石磨推成米浆再晾干成米粉状(此法加工的花甜粑口感最细滑)。由于两种米优势互补,所以少了糍粑的腻人感觉,口味糯而不腻,口感滑爽。

“生面熟面团起拽”是指打浆子和揉面团。即:取三分之一的米面下锅加热搅拌成熟浆,再加入其余生面揉成不粘手有一定硬度的面团;“拽”即“挞”,是将粑体举高,用力往面板上“摔”的意思,都是思南方言,民间有“挞花甜粑”的说法,就是采用摔、搓、揉、压等手法,使花甜粑变成自己想要的状态。在“花”做好后,还要再挞合成细长的筒状才能蒸制。

“花花做里不做外”即在粑内做花,俗称“压花”: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长度视制作花形的繁简而定,一般以能卷三至五层为准),擀成3~4厘米宽的条形面皮,取粑粑红(或绿)涂在粑面上,然后将其卷成圆筒状,再用一条预制好的薄竹(木)片,在圆筒的周围向圆心压数条细槽(细槽的条数决定花瓣数量,一般8或12条),再将细槽挞合,然后再包一层未涂色面皮,最后将粑卷呈水平方向摔、搓、揉、压(不可呈垂直方向压揉,只能从圆筒表面向圆心方向搓压)制成横截面直径约两寸左右的长筒状粑体即可;

字头露法各一派

“字头露法各一派”是指在粑里压字时的不同露法:这是花甜粑最高级的技术,仅用一些简单的原始工具便可随心所欲地在粑体内做出自己喜欢的字,如“福、禄、寿、喜”等,也可做出各种精美的花卉和小动物图案,很有些神笔马良画画的味道。

花甜粑在做字时并不是所有的字都从头到尾两头露出来,而是有字的露,有的字不露,有的字露正面,有的字露反面,总之,字在花甜粑里被分成了四种露法。例如福禄寿喜四个字中,“福”字就两头都不露出字,需要切开花甜粑时才知道有“福”;“禄”字就只露字的反面而不露正面;“寿”字就露正面而不露反面;“喜”字则两头都露。

这些不同的“露法”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请见“四藏在思南花甜粑里的文化”。

思南花甜粑补充介绍

  思南的众多美食中,色、香、味俱全的花甜粑最为独特。其片片如一的花卉图案每每令外地游客惊讶,而在品尝之后,对它香糯绵滑的口感赞赏有加。常常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它那工艺独特、镶嵌其中的花卉图案究竟是怎么做成的?

  花甜粑的原料是糯米和粳米(大米)。制作时,先将糯米和粳米淘洗并过滤水分,两者混合,用石碓或石磨舂成粉末状的米面。舂碓或推磨富于节奏和美感,却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逢年过节,乌江两岸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舂碓声。

  米面制成后,先取其中三分之一,掺水下锅,不断搅拌直至完全熟透,成为“米浆”,这个过程叫做“打浆子”。接下来,将米浆放上案板,与其余的生米面反复揉搓,可谓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经过若干回合的揉搓,形成了黏和的面团,进入花甜粑制作的关键阶段——压花。通过一番巧妙的工艺(工艺过程暂且保密),花甜粑基本成型,然后放进蒸锅,柴火蒸熟,花甜粑就做成了,但还不能马上食用,得等其完全冷却,才可享用。整个过程需要40多个小时。

  花甜粑的外形平淡无奇,与各地年糕似乎无甚差别。但你只要将条状的花甜粑横向切片,就会惊讶地发现,每一片都是红花绿草,鸟兽虫鱼,而且片片相同,好像克隆的一般,令人称奇。花有牡丹、月季,草木有松枝、幽兰,此外还有翩飞成对的蝴蝶。也可做成“福”、“禄”、“寿”、“喜”等字,一双巧手,变化随心。

  因为有揉搓和加火蒸煮的过程,这些花草也如同陶瓷烧烤过程中釉色的变化一样,有了一些随意的点染和变形,平添了天意的成分。因为上帝的参与,花甜粑的图案便游走于写实与写意之间,有些不可捉摸、妙处不可言传。

  关于花甜粑有个美丽传说。古时候有个思南书生告别心上人远走京城,几年后经过一番奋斗终于功成名就,但因为公务繁忙一直未能回家探亲。苦等苦熬的姑娘情急之中有了主意,把书生最爱吃的糯米做成甜粑,把家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画在甜粑之上,托人捎给远方的心上人。这一招果然奏效,睹物思人的书生读懂了姑娘的满腔情意和心事,思乡情切,立马翻山越岭,告假还乡,回来与姑娘成亲。自从有了这段佳话后,思南人做甜粑就不再简单了,总是要加上工序复杂的花卉图案。

  花甜粑的吃法很多,将其切成片片,可以水煮、可以甑蒸、可以烤食,还可以加入甜甜的糯米酒,做成“甜米酒煮花甜粑”,招待“当紧客”(贵宾)。

  糯米是思南各族百姓风味食品之一,口感香糯粘滑,富含B族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和淀粉等,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温脾暖胃,补中益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食疗功效,此外还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被现代医学视为一种温和的滋补品。

  粳米又名大米,是思南各族百姓常年主食,可蒸米饭,还可以煮粥,粳米煮粥香气扑鼻,养身健体。南宋陆游有《食粥》诗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粳米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纤维素、B族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富有健脾养胃、补中益气、强壮筋骨、止虚寒泻痢等功效。民间谚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里的“饭”多指米饭。而将糯米和粳米混合做成甜粑,体现了思南人生活的智慧和美学。

  花甜粑香糯微甜,可谓色香味俱全,完全是一种艺术美食。有些初来思南的客人,往往对那些美丽的花朵赞不绝口、不忍下口。而一片入喉,顿时齿颊生香。那些美丽的花瓣,更是从此难忘。

  香甜的可口的“花甜粑”---民间的特色,用糯米做的,小时侯每年过年都要准备,可以烤着蘸白糖吃,可以煎着吃,也可以煮着吃,里面的花色很见功底,全靠师傅用竹片压出来,复杂的有蝴蝶、牡丹、松树,简单的就更多了。

  主料:糯米8千克,大米2千克

  辅料:苋菜汁适量

  制作过程:将糯米和大米筛选、淘洗干净,滤干水分,混合舂成米面,取三分之一的米面下锅搅拌成熟浆,再加入其余米面揉成半生熟面团,搓成条,用手压扁,擀成3~4厘米宽的条形,视制作花形的繁简,擀成三、五、七层不等,取苋菜汁涂在每一层上,将其全部重叠搓成卷,按花瓣的多少而确定压型次数,然后将粑卷呈水平方向摔、搓、揉、压(不可呈垂直方向压揉),上笼用大火蒸熟即成;也可将花甜粑用木模制成带有“福、禄、寿、喜”等字型的图案,食用时切成片,煮、蒸、烤食均可,还可用甜酒酿同煮加入白糖食用。

  味型:微甜

  特点:香糯适口,花形美观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思南花甜粑”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思南花甜粑”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