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特产

当阳峪绞胎瓷

当阳峪绞胎瓷特产照片

修武特产当阳峪绞胎瓷介绍

当阳峪绞胎瓷属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村特产

当阳峪绞胎瓷,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村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质也被誉为“瓷中君子”。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产于焦作当阳峪。北宋时期,当阳峪与当时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陕西耀州并成为中国“四大瓷都”,是宋代北方著名陶瓷生产场地。极富地方特色的绞胎瓷,外观古朴典雅,采用太行山上特有的矸石和制瓷原料,绞胎瓷器花纹在制胎中预先形成,不饰雕琢,混然天成,成品瓷质轫性强,敲击声音清脆悦耳。绞胎瓷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工艺流程多,每道工序要求严格,是中国制瓷技术极其宝贵的一项文化遗产。

2010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当阳峪绞胎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当阳峪绞胎瓷历史渊源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其源于唐,兴于宋,千余年来在河南省焦作境内世代相传,因主要产于焦作当阳峪窑群区域,故俗称“当阳峪绞胎瓷”。

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址现存有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繁荣的盛况,特别是焦作当阳峪窑系用绞胎、绞釉、剔花技法装饰的瓷器,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其风格独树一帜。

北宋时期,重要窑址在焦作修武当阳峪,人们评价绞胎瓷:“白如雪,红如朱,绿如翠,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花如锦,凝如脂,润如玉。”北宋靖康之变后,绞胎瓷的烧制戛然终止,其烧制工艺消逝在历史的风烟中。古代的绞胎瓷名品在国内外仅存60余件,成为稀世珍宝。

20世纪30年代,绞胎瓷因古玩商人的购售而流入京城,始为人知。

1951年及1962年,故宫博物院曾两次派陈万里等专家到当阳峪实地调查,并发表了《谈当阳峪窑》等两篇文章,文中指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外,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相媲美。”

在焦作市领导的重视下,生产碗盘等瓷器的修武县陶瓷厂担负起了这一重任,政府不但拨款挖掘开发当阳峪绞胎瓷,还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市场低迷不赚钱,再加上技术方面的原因,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项目半途而废。

1989年,柴战柱来到当阳峪瓷窑旧址,挖寻残片,走家串户购买,并依据这些碎片的纹理特点,开始试验烧制。

2002年,绞胎瓷烧制技艺恢复。当阳峪绞胎瓷传统工艺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当阳峪绞胎瓷产品特点

当阳峪绞胎瓷是利用胎内的纹饰变化来装饰瓷器的艺术品种,与其他陶瓷品种相比其质量特色为:纹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其制作原理是,利用不同色调的坯土料分别制成坯泥,并把不同色调的坯泥擀成板块,相互叠合,再进行绞揉、切片、拼接、贴合、挤压,制作成型,然后上釉烧制。绞胎瓷的纹路分自然纹与规整纹两类。

当阳峪绞胎瓷以太行山特有的矸石为制瓷原料,制作流程为选土、炼泥、调色揉泥、制胎(拉坯、编花、贴片、镶嵌等)、修胎、阴干、打磨、施釉、焙烧(柴或煤)等30多道工序。因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也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表里如一的瓷器。著名古陶瓷专家叶喆民曾评价绞胎瓷为“瓷中君子”,并因其由多色瓷泥相间揉和而成,且所出成品纹饰各不相同,故又言乃“君子和而不同”。当阳峪绞胎瓷工艺复杂,每道工艺要求极其严格,尤其是在手工制胎的编花和高温烧造过程中,对不同泥料各项系数的把握都强调精准,因此成品率低,这也是其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缘由之一。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的特征着重表现在:胎变和窖变相结合的陶瓷产物;多色瓷泥相间揉合而成;瓷器的纹饰装饰内外通透且变化多样,如羽毛、席编、菊花、自然纹等。当阳峪绞胎瓷因其瓷质韧性强、敲击声音清脆悦耳、独树一帜的绞胎制作技法,在北宋年间就闻名遐迩,当阳峪也因此被誉为“绞胎瓷之乡”。

当阳峪绞胎瓷产地环境

当阳峪绞胎瓷地理区位

修武县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5°07”39"—35°28”32"35°,东经113°08”17"—113°32”03"之间,东邻新乡市获嘉县、辉县市,南接焦作市武陟县,西连焦作市区,北靠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市和陵川县,全县南北长40千米,东西宽36千米,最窄处4千米,版图为不规则哑铃状。修武县北部为山区和丘陵,南部为冲积平原,县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海拔1308米,最低点海拔77.4米,全县平均海拔为692.7米。

当阳峪绞胎瓷气候特征

修武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5℃,春季平均气温14.8℃,夏季平均气温26.4℃,秋季平均气温15.0℃,冬季平均气温1.7℃。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0.1℃,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7.2℃,气温年较差27.1℃。年平均降水量560.4毫米。按照降水分布情况,一年又可分为干、湿两季,冬半年少,夏半年多,降水主要出现在汛期6—8月。全年降水量1月份最少,只有5.2毫米,7月份最多,可达154.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1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62.4小时,光热资源丰富。

当阳峪绞胎瓷水系水文

修武县水资源丰富,河流泉瀑众多。平原河流主要有大沙河、大狮涝河、新河、蒋沟等,山区主要有山门河、纸坊沟河、清水河等季节性自然河流,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条。此外,还有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三道河、引黄一干渠等人工渠道和河流。位于北部山区的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内瀑布遍布,比较著名的有落差314米的华夏第一高瀑“云台天瀑”、落差180米的天门瀑布和落差60米的黑龙潭瀑布。另外景区内还有总库容1038万立方米的马鞍石水库(又名子房湖)。修武县现存较大泉源主要有:马坊泉、大泊泉、小泊泉、明月泉等。据勘查,修武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937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可开采量为9540万立方米。

当阳峪绞胎瓷矿产资源

修武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铝土矿、铁矿、耐火粘土、高岭土、硫铁矿、石灰岩(含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建筑石料)、方解石、水晶、白云岩、水泥配料粘土、矿泉水、煤层气、地热等20余种,储量大,品质好,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境内有多个国家大中型统配煤矿,原煤产量年均300万吨。修武县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矿藏资源,为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的产生和延续提供了先天的物质。

当阳峪绞胎瓷产品荣誉

2009年,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当阳峪绞胎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4年,修武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绞胎瓷之都”称号。

2014年11月,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当阳峪绞胎瓷地理标志

当阳峪绞胎瓷地域保护范围

当阳峪绞胎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村现辖行政区域。

当阳峪绞胎瓷质量技术要求

(一)保护品种。

平面挂器类、实体类、空心容器类等。

(二)制作工艺。

1.原料的选择:

(1)选用当地产高岭土和皂土,要求原料中杂质少,特别是铁含量要低于0.5%。

(2)用当地水源。

2.原料的分类与加工:将各种色泥单独和成,后配合制坯成型。在原料加工步骤,除制作瓷泥外,还需制备白泥浆和色浆,白泥浆中的原料成分与瓷泥的原料成分相同,白泥浆的细度为160目筛全通过至250目筛筛余量0.1%,白泥浆原料中铁钛杂质含量为Fe2O3≤0.5%,TiO2≤0.3%,白泥浆比重在1.25至1.33克/立方厘米之间,色浆是将陶瓷颜料加入水中搅拌而成,色浆的细度为160目筛全通过至250目筛筛余量0.1%,色浆原料中铁钛杂质含量为Fe2O3≤0.3%,TiO2≤0.1%,色浆比重在1.12至1.21克/立方厘米之间。

3.成型步骤:

(1)制作白泥和色泥,色泥中色浆的加入量为白泥浆的2%至40%。

(2)多色泥的加工,将所需要的色泥按比例混合,混合方法按不同纹饰和色彩要求完成,完成泥料加工后必须在两天内制坯。

(3)成型:纯手工制坯,成坯后在避雨通风处阴干,一般要求4至5天。

(4)修胎:在坯胎阴干后要立即对胎体进行检查,修补,雕刻、加工。

(5)施釉:当坯胎阴干修整后进行施釉,将釉浆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喷淋。

4.烧成温度为1300℃至1380℃,升温时间为8至10小时,1000℃以下用氧化焰,1000℃以上用还原焰烧至所需温度。在烧成步骤,烧成温度为1340℃至1360℃,升温时间为8.5至9小时,降温时间要5至6小时。

(三)质量特色。

绞胎瓷的各种纹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以绞胎、绞釉、剔花综合装饰见长。

1.感官特色:釉面光润(无釉产品除外),颜色纯正;成套产品釉色、画面色泽应基本一致;放在平面上平稳,有盖产品的盖与主体结合处应基本吻合;创作作品没有裂穿、磕碰、渗漏、炸釉缺陷。

2.理化指标:

(1)吸水率小于0.5%,气孔率小于10%,经抗裂试验应无釉裂和坯裂;

(2)表观密度大于96%,容积密度大于3.0克/立方厘米;

(3)铅的溶出量小于0.5毫克/千克,镉的溶出量小于0.05毫克/千克;

(4)内照射指数须满足IRa≤0.5,外照射指数须满足Ir≤0.8。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当阳峪绞胎瓷专用标志使用

当阳峪绞胎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焦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当阳峪绞胎瓷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指定。

当阳峪绞胎瓷补充介绍

  当阳峪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南距焦作市区3公里。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当阳峪窑系、当阳峪窑群等,是我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

  北宋时,当阳峪窑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巩县窑的绞胎传统,将绞胎制瓷工艺发展到了顶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历史转变。高温烧造,胎质细密坚硬,釉色油润光亮,几乎不吸水,完全符合现代瓷的标准。而唐代绞胎与唐三彩一样,基本上都是陶质的。当阳峪窑绞胎瓷的烧造成功,为中国陶瓷增加了一个新品种。绞胎瓷的制作方法是用黑、白等多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相互交替糅合、折叠、盘卷、切刮,经拉坯或模压成型,再粘贴、镶嵌、拼接而成。这样胚体上就出现两色或多色相间的美丽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或黄、绿、棕、翠蓝、三彩釉入窑烧成(也有先高温素烧,施釉二次人窑烧成)。
  绞胎工艺是当阳峪窑特殊之作,羽毛纹对称整齐有序,木理纹似木纹流畅,水波纹如行云流水,编织纹如草编、竹编般逼真,还有条带纹、石理纹、树叶纹、麦穗纹、蒂纹、涡纹等,开创了我国陶瓷胎变装饰的先河。绞胎装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渗化的效果,构成了绞胎瓷的特有韵律,巧夺天工。绞釉瓷几乎是与绞胎瓷同时出现的。所谓绞釉瓷,绞的并不是釉,也不是绞的化妆土,而是“绞花”,是各种彩料的综合运用。施彩方法不难想见,是运用各种特殊技巧,或借助外力,使胎体在不同角度倾斜的状态下,或在旋转运动中,使彩料形成绞花纹饰,具有流动韵律之美。常见品种有白釉黑绞花、翠蓝釉黑绞花、三彩黑绞花、绿釉黑绞花、棕黄釉绞花等。

  当阳峪绞胎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村现辖行政区域。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当阳峪绞胎瓷”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当阳峪绞胎瓷”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