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特产

回鱼

回鱼特产照片

江汉特产回鱼介绍

鲿科鮠属动物

长吻鮠(学名:Leiocassis longirostris)是鲿科、鮠属鱼类。体延长,前部粗短,后部侧扁。头略大,后部隆起,不被皮膜所盖;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颇尖且突出,锥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颌突出于下颌。眼小,侧上位,眼缘不游离,被以皮膜。眼间隔宽,隆起。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达眼前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背鳍短,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其硬刺长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之垂直上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胸鳍后端几相等。胸鳍侧下位,硬刺后缘有锯齿。腹鳍小,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之垂直下方稍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点。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稍钝。体粉红色,背部暗灰,腹部色浅。头及体侧具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各鳍灰黄色。

长吻鮠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

长吻鮠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6~7;臀鳍条Ⅰ-14~18;胸鳍条Ⅰ-9;腹鳍条Ⅰ-6。鳃耙11~18。

体长为体高的4.7~5.9倍,为头长的3.2~3.7倍,为尾柄长的5.2~5.8倍,为前背长的2.5~2.6倍。头长为吻长的2.2~2.9倍,为眼径的10.6~17倍,为眼间距的2.4~2.9倍,为头宽的1.3~1.6倍,为口裂宽的1.5~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3~3倍。游离脊椎骨33~35枚。

体延长,前部粗短,后部侧扁。头略大,后部隆起,不被皮膜所盖;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颇尖且突出,锥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形成弧形齿带。眼小,侧上位,眼缘不游离,被以皮膜。眼间隔宽,隆起。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前端下方;后鼻孔为裂缝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达眼前缘;颌须后端超过眼后缘;颏须短于颌须,外侧颏须较长。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

背鳍短,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其硬刺长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之垂直上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胸鳍后端几相等。胸鳍侧下位,硬刺后缘有锯齿。腹鳍小,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之垂直下方稍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点。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稍钝。

体粉红色,背部暗灰,腹部色浅。头及体侧具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各鳍灰黄色。

长吻鮠主要价值

食用:长吻鮠肉嫩刺少,口感爽滑,非常鲜美。民间有“不食江团,不知鱼味”之说,特别是长吻鮠的鳔十分肥厚,干制成“鱼肚”是享誉中外的珍肴。其肉嫩味鲜美,富含脂肪,又无细刺,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为4.7%,被誉为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此鱼最美之处在带软边的腹部。而且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湖北省石首市所产的“笔架鱼肚”素享盛名。它胶层厚,味纯正,色半透明,制作工艺独特,干制品的外形和镶嵌在鳔内的一个美丽的自然图案,对着光源照看,与屹立在石首市城里的笔架山酷似,由此得名“笔架鱼肚”,并有“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之说,实属食中之珍。

经济:人工养殖长吻鮠既可满足市场需求,又可出口创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

长吻鮠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7年ver3.1)——数据缺乏(DD)。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回鱼补充介绍

  回鱼肉质细嫩,味极鲜美,其膘肥厚,历来视为肴中珍品。“红烧回鱼”为鄂菜名肴,选料严格,宰杀讲究,烹调精细,成菜色泽金黄,肉质细嫩,汤汁纯净。此菜尤以老大兴园所烹为佳。“粉蒸回鱼”、“鸡茸回鱼”是该店创新名菜。( 武汉)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回鱼”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回鱼”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