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江苏省>苏州市特产

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特产照片

苏州特产苏州弹词介绍

苏州弹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省苏州市的一种曲艺艺术

苏州弹词,江苏省苏州市的一种曲艺艺术。 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的部分融合叙事与代言为一体,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又有第一人称的角色。角色较多吸收借鉴戏曲的表演程式,于说法中现身,塑造各种人物,间以说书人的衬托、评点。2006年5月20日,苏州弹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弹词历史渊源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陈汝衡《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1983年)一文认为是“远出陶真,近源词话”。关于“陶真”,《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1952年)考证:“陶真和弹词同是用七言诗赞的讲唱文学,两者只有名称差异。”他认为,“就历史的发展说,元明的陶真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的弹词又是陶真的绵延,两者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清代初年,随着江苏城市经济的繁荣,弹词在苏州已经盛行。康熙末年定居于苏州的浙江吴兴人董说在他的《西游补》小说中,就描写了盲女弹词使用苏州方言演出的情况。至乾隆年间,关于苏州弹词形成的记载日益增多。知名的代表人物有外号“紫癞痢”的王周士。王周士擅唱《游龙传》,吸收昆曲、吴歌的声腔,滩簧的表演,以单档起“十门角色”而闻名。清《吴县志》记载,乾隆南巡,在苏州行宫召王周士御前弹唱,赐七品冠带,随驾回京。当时的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钞·赠说书紫癞痢》中对其说书的“演”、“说”、“弹”、“唱”因素都作了评价:“专恃滑稽一尺口”,“但闻喷饭轰满堂”;“妙拨鵾丝擅说书”,“自演俚词弹脱手”;“优孟能会故相生”,“绝技俳优侍至尊”。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于苏州宫巷第一天门创立包括评话艺人在内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以示评弹艺术“光前裕后”之意。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自己说书艺术经验的《书品》和《书忌》,被后来的弹词艺人奉为说书的信条。

嘉庆时(1796-1820年),苏州弹词迅速发展,当时刻印传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知名的弹词艺人增多,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具体说法不一)即于此时出现。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苏州弹词的基本形式。

道光、咸丰时期(1821—1861年),苏州出现的女子弹词以常熟人为多数,弹唱的开篇、书目、曲调和当时流传的大体相同,但多数不会说唱整部,只会说“书中的一段”。苏州弹词艺人马如飞在开篇《阴盛阳衰》中有较为具体的反映:“苏州花样年年换,书场都用女先生”。王弢《瀛孺杂志》记当时弹词女子弹唱“其声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魄,曲终人远,犹觉余音绕梁”,因而“每一登场,满座倾倒”。

苏州弹词的演出地域,南不出浙江嘉兴,西不过常州,北不越常熟,东也超不过上海松江。地域小,艺人多,听众要求不一,迫使艺人在创新书、新腔、新的表演风格等方面去作各种探索。至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苏州评弹发展史中的“后四名家”。这四名家中,三家为弹词艺人,他们使苏州弹词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体制:书词中的散文部分,用“说”来表现;叙述和描写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活动环境,称为“表”;人物语言叫“白”;书词中以七字句为主的韵文,用三弦、琵琶自弹自唱,相互伴奏,称“唱”和“弹”;在故事中穿插喜剧因素,称作“噱”;演员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语言、语调及某些动作,称“演”或“学”,也称“做”。’

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的从艺人员激增。据1927年(民国16年)统计,当时光裕社拥有社员200人,而未人光裕社的艺人有近2000人,艺术竞争十分激烈。表现在书目上求新,唱腔上创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场所上要标新。

这一时期涌现的弹词新书目有《杨乃武》、《秋海棠》、《啼笑姻缘》等。艺人所创新腔有:魏钰卿的[魏调],杨筱亭、杨仁麟父子的[小杨调],夏荷生的[夏调],周玉泉的[周调],徐云志的[徐调],祁莲芳的[祁调],蒋月泉的[蒋调],薛筱卿的[薛调],张鉴庭的[张调]等等,流派纷呈。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又出现了三个档、四个档的演出。此时供苏州评弹演出的场所很多,装潢华丽、场子宽大的称“新式书场”,在游艺场占一席之地的称“游艺书场”,每场演出两档弹词、一档评话的称“花色书场”,由商业电台播放评弹的称“空中书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参加登记的苏州弹词艺人有600人,其中苏州市区480人。登记后,这些艺人分别参加了各地评弹演出团体,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对书目、唱腔等作艺术改革。

弹词书目的改革,有三次创新、唱新高潮。第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弹词艺人为配合政治运动,编演了大量现代新书目;同时,还根据戏曲或古典小说改编了一批历史题材书目。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艺人组织起来以后,编唱了一批革命战争题材的长篇书目,如《苦菜花》等;同时,对《珍珠塔》等传统书目加以整理。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次编唱的新书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数量众多。据1978-1985年统计,仅苏州市创作的新长篇就有《九龙口》、《三个侍卫官》、《芙蓉锦鸡图》等,新中篇有《白衣血冤》、《老子、折子、孝子》、《遗产风波》、《谁是最美的人》、《普通党员》、《多多》等;据历史题材或历史故事编演的新长篇有《明珠案》、《秋霜剑》、《琴瑟图》、《秦宫月》等数十部。

至1987年,江苏全省19个专业曲艺表演团体中,有市、县评弹团15个,其余4个曲艺团3个演出苏州评弹。

苏州弹词艺术特色

具有以理、味、趣、细、技(近人有改“技”为“奇”者)为其艺术特色。其唱篇一般为七字句式,按吴音或中州音押韵。所唱为明白晓畅的吟诵体的基本曲调“书调”。书调以语言因素为主,崇尚咬字清晰和行腔韵味。规范的基本曲调又可随内容而作即兴发挥,以适应各种书目唱篇,所谓“一曲百唱”。

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

弹唱以三弦、琵琶为主要乐器,演员自弹自唱,又相互伴奏、烘托,再加上渲染书中的喜剧人物及情节(“肉里噱”),并穿插轻松诙谐的噱头(“外插花”、“小卖”等)其唱篇一般为七字句式。书调在传唱中,又因艺人根据不同风格、演唱内容,作创造性的发展而形成多种流派唱腔。苏州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弹词补充介绍

  苏州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苏州弹词”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苏州弹词”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

苏州市周边景点
东方之门
金鸡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