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特产

湖口草龙

湖口草龙特产照片

湖口特产湖口草龙介绍

江西省湖口县传统美术

草编(湖口草龙),江西省湖口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湖口草龙俗称“谷龙”,是流行于江西省湖口县一带的民间草扎技艺,其历史悠久,据传它起于隋唐,盛于明清,在湖口当地不断流传。湖口草龙编扎工艺较为复杂,前后需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手法,要求成品自然生动,古朴典雅,不露人工痕迹,体现出瑞龙庄重威严的气度。

2008年6月7日,草编(湖口草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54。

草编(湖口草龙)历史渊源

湖口草龙起源于于隋唐时期,最初的湖口草龙是古时鄱阳湖地区农民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老少平安的一项传统节日活动。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用稻草编织成一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覆雨、兴风作浪的能力。当时的湖口草龙是用手工扎成的简易草龙,分为5~21节,在扎编的用料上全是稻草(干禾草)。

约到清朝,湖口草龙在以稻草为主要材料的基础上,辅之以竹木为支架,即以竹为龙骨、龙脊,加入竹子后,加强了“编”织的工艺,工艺日趋复杂。

到清朝末年,由于庙会进一步兴盛,一些工艺大师也参加到扎编草龙中来,生于19世纪末的周雍发是精致化湖口草龙的开创者。

随着编扎草龙工艺的提高,草龙由5~21节发展到9~12节。编扎进一步精致,采用了编、织、插、嵌、镶、绕、缠、悬、挂、空、剔、镂、透等十道工艺。

草编(湖口草龙)文化特征

草编(湖口草龙)造型特征

湖口草龙具有轻盈小巧、稚拙细腻的造型特征。其身长二十几米,龙身直径40厘米左右,从下颌龙须至龙首顶部垂直高度为1米。舞龙者能机灵敏捷、轻松自如地操纵。湖口草龙注重轮廓线条的圆润流畅,整体视觉效果以曲线为主。龙嘴短、上下颔微张,分别向上、向下卷曲形成了波浪状曲线,从面颊上伸出的龙角呈“C”形曲线,每节龙身的柔软布纤维和稻草编织形成了飘逸的曲线,还有镶嵌于龙首、龙身、龙尾各部位上的麦杆编织形成的装饰曲线。另外,湖口草龙应用了较多平面化的编织,如龙首上的龙眉、龙舌、龙牙、部分龙须,以及龙身上的龙鳞皆由各种单纯的平面构成,类似剪纸或皮影艺术的拼贴效果。曲线和平面化的草龙编扎形式体现了质朴率真、随意大方、热烈夸张的民间艺术特色。

草编(湖口草龙)色彩特征

湖口草龙以稻草色为主,兼用布纤维、新鲜麦秆等材质丰富色彩效果,利用黄色或红色的布匹、乳白色的麦杆和朴素的稻草色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暖色基调。舞龙时,舞龙者身着统一的黄色、红色服装,头戴红巾,腰系彩带与草龙主体色彩形成了统一中有对比,淡雅而热烈、和谐而鲜明的色彩氛围。

草编(湖口草龙)审美特点

吴越文化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形态,江西湖口处于这一复合型文化区域,受礼教文化影响较多,湖口草龙的审美取向上有明显的体现,重表现、重装饰是其重要的审美特征。草龙以麦秆编织形成的繁复纹饰线条强化装饰效果。在草龙编扎过程中,除表现草龙本身造型外,还以线条和一些装饰平面表现了如花卉、稻穗、王字等草龙之外的图案。此类图案起到了点缀、美化草龙的作用,具有祈福、禳灾的民俗象征意义,体现出人们对天、地、人合一理念的追求。

草编(湖口草龙)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湖口草龙融民间舞蹈、杂技、音乐、美术、手工技艺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作为民俗学、社会学和民间艺术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传承状况

由于湖口草龙编扎工艺较为复杂,必须拜师学艺,口传身授,耳濡韵目染,否则难得真谛;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编扎草龙费时耗工,且不能直接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和钻研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使得编扎草龙技艺几乎后继无人。

传承人物

第一代:周雍发,男,1869年—1941年。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红枫村周寿朋自然村人。

第二代:周云开,男,1904年—1992年,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红枫村周寿朋自然村人。

第三代:喻芳泽,男,生于1944年6月12日,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流泗社区3组喻家村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草编(湖口草龙)。

第四代:喻远莉,喻芳泽之女,生于1968年8月2日,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流泗社区3组喻家村人。

保护措施

从1986年到2004年,湖口县政府先后共投入资金1.5万对湖口草龙进行抢救和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湖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获得“草编(湖口草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湖口草龙补充介绍

  旧时,湖口草龙多流行于流泗、张青、大垅等地。清雍正庚戌年(1730年),张青吴十一房村民,为祈求太平,驱邪除秽,保佑安康,编扎一条草龙,称“平安龙”,在全村1。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流泗周寿朋村村民周雍发编扎一条草龙,名“谷龙”,在村庙会上1。周雍发后将编扎草龙的技艺授于侄周云开,民国九年至三十四年(1920~1945年)间,周云开多次编扎草龙,颇具名气。1985年,流泗喻家圈村民喻芳泽从师周云开,传承草龙编扎手艺,并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编制草龙的整套艺术,成为编扎湖口草龙的传承人。

  湖口草龙的编扎工艺,要求选料精致优良,制作精细巧妙,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多种手工技巧,分别编织龙头、龙须、龙舌、龙牙、龙身、龙鳞、龙节、龙尾等部分,组成形态为狮头、鹿角、鹰爪、蛇身、鱼尾的整条草龙。

  湖口草龙除编扎工艺考究外,其舞龙技艺也颇具特色。草龙像民间制作的其它布龙、纸龙、板龙、竹龙一样,常常出现在祭祀庙会、喜庆佳节等场面。而草龙出行,一般都配套稻、黍、稷、麦、豆“五谷灯”,甚至还配花、草、鱼、蛙、蝶等动植物型状的彩灯,烘衬配合草龙表演。舞龙队伍统一服饰,掌龙头者,身强体健,头脑灵活,把握节奏,还会“喝彩歌”;持龙尾者,玲珑滑稽,步履矫健,有的还画一丑角脸谱;其他人各执一节龙身。从头到尾,浑然一体。行进时,神鼓大锣开道,阵势磅礴,戏剧锣鼓殿后,有的配上萧笛,细吹细打,悦耳悠扬。龙队走“之”字型,宛如神龙蠕动。表演时,有龙头上下左右摇摆的、咬尾、穿窜、盘旋、跳跃、戏耍、逗乐、滚龙、绞龙、盘柱等各式花样;五谷彩灯则围绕龙周边穿花、扭步,变换队列、逗龙、扰龙、逐龙等。根据锣鼓点的变化,草龙或跑或跳、或卧或滚、或盘或转、时腾时跃、时窜时扑、或追逐五谷花灯、或穿行花草彩灯、或在引球后摇头摆尾,时而龙头钻龙尾,时而龙尾缠龙头等等,气氛热烈,妙趣横生,喜庆非凡。

  1986年,湖口从民间收集、整理完整的资料,编扎成草龙,尔后多次送市、省展演。2006年6月湖口草龙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3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口草龙的文史资料、音像制品和草龙,全部馆藏。2008年,文化部授予湖口草龙艺人喻芳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09年,江西省政府选调湖口草龙参加澳门回归10周年庆典活动。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湖口草龙”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湖口草龙”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