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特产

东港杂色蛤

东港杂色蛤特产照片

东港特产东港杂色蛤介绍

东港杂色蛤属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辽宁省东港市特产

东港杂色蛤,辽宁省东港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杂色蛤,是贝壳类海产品,隶属帘蛤科,学名菲律宾蛤仔,南方俗称花蛤。由于杂色蛤生长快,适应力强,养殖方法简便,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耗能低、产量高、生产稳定等特点,也是对虾立体养殖的理想品种之一。东港杂色蛤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物美价廉等特点,煮食、凉拌、爆炒、做馅,味道均佳。除鲜食外,可制罐头、蛤干、原汁带壳真空包装蛤,烤制干蛤,全壳冷冻蛤,生开冷冻蛤,漂烫单体速冻蛤,块冻煮杂色蛤肉,单体冻煮杂色蛤肉等。杂色蛤还可入药,有降压功效。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东港杂色蛤”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东港杂色蛤历史渊源

东港杂色蛤在东港是当地渔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2003年开始,东港市连续几年都举办了“东港市旅游节”,推介和品尝东港杂色蛤是展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东港杂色蛤是东港市的一个传统水产养殖品种,倍受人们的高度关注,最早的《东沟县志》(东港市的原名)、《东港年鉴》都有关于东港杂色蛤的记载和描述。

原东沟县水产局《东沟县水产系统统计资料》中,自1953年开始,就把东港杂色蛤作为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加以记载。

进入21世纪,随着东港杂色蛤出口数量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东港杂色蛤被商检部门确定为国家级原产地名特优产品,并公布在《中国质检网》上。

2017年12月14日,辽宁杂色蛤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仪式在东港市举行。

东港杂色蛤产品特点

东港杂色蛤生物学特征

东港杂色蛤,帘蛤科,是一种海产小型双壳贝类,壳坚厚、卵圆形、极膨胀、壳高、壳长比例不一,小目面宽,呈椭圆形或略成梭形,韧带长且极突出,贝壳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大多栖息在潮流畅通,风浪较小,有流水注入的砂泥底质的内湾滩涂的中、底潮区、广温、广盐,主要食料为硅藻、重轻藻等,雌雄异体,一年成熟。东港杂色蛤的生物学特征为贝壳一般壳长2.5—3.5厘米。表面颜色多变,一般为深褐色或灰黄色,杂有彩色斑纹,生长纹和放射肋均细密。壳内面灰黄色,略带紫色。铰合部细长,每壳有主齿3枚,左壳前2校与右壳后2枚顶端分叉。外套膜左、右两片外套膜除在背部愈合外,还在后端和腹面愈合,并形成出、入水管。足部和闭壳肌,足位于身体前腹面,较发达,呈斧刀状,两侧扁平。足内有发达的腺体。足基部有前、后缩足肌附于前、后闭壳肌的内侧。前闭壳肌呈卵圆形,后闭壳肌呈圆锥形,较发达。杂色蛤的内部构造分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东港杂色蛤内在品质

东港杂色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及配比合理;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较高,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还有多种维生素和药用成分。含钙、镁、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东港杂色蛤每百克含蛋白质8.37克、钙324毫克、铁75.9毫克、磷70毫克、硒0.63毫克、核黄素0.12毫克。

东港杂色蛤产地环境

东港杂色蛤气候情况

辽宁省东港市近海的鸭绿江口渔场和圆山渔场属南温带湿润地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因而,具有其独特性。一是气候条件优越,因常年受季风影响,形成雨热同季,水热共济,光温水资源丰富的气候特点。二是季风性气候特点显著,一年之中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明显并伴随风向的变换产生显著的的季节性气候差异。三是气候要素变化急剧,由于临近陆地,海陆两种截然不同的下垫面共同影响着海洋气候,其气候特征必然出现气象要素的急剧变化。四是灾害性天气频繁,海区处于中纬度地区,这里是南北气流交绥的地带,各种天气系统活动频繁,一年四季均可出现灾害性天气。

气温。渔场气温变化的趋势,是从北向南温度逐渐增高临近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9.1℃,而处于最南端的渔场年平均温度为10.8℃,偏高1.7℃。月平均气温为1月-6.6℃、2月-4.9℃、3月1.3℃、4月8.1℃、5月13.8℃、6月18.3℃、7月22.2℃、8月23.7℃、9月19.5℃、10月12.7℃、11月4.1℃、12月-3.5℃,全年平均9.1℃。

降水。渔场降水由于受海陆热力属性不同及动力因素差异综合影响的结果,表现在降水等值线上基本与海岸线平行,并与沿岸向海上递减,年平均降水量为642.7毫米。

风。渔场的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的季节变化明显,所以季风强烈,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过渡季节,风向多变。月平均风速为1月7.0米/秒、4月5.8米/秒、7月4.5米/秒、10月6.1米/秒,全年平均5.8米/秒。

东港杂色蛤海洋水文

水温。水温是表征海水获取热量大小的一个特有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海洋水文要素之一,主要监测指标为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一是平面分布5月水温为表层均值9.1℃,范围7.8—11.5℃,十五米均值8.2℃,范围7.4—9.1℃,底层均值8.3℃,范围7.2—11.2℃;8月水温为表层均值25.4℃,范围23.4—28.7℃,十五米均值23.6℃,范围20.8—24.8℃,底层均值23.6℃,范围20.4—25.7℃。二是垂直分布,有温度跃层现象,其深度一般在五米至底层之间,跃层强度东部为0.49℃/米、西部为0.25℃/米、南部为0.20℃/米。

盐度。海水盐度是海洋水文诸要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不仅集中代表了海水的化学性质,且与绝大部分海洋水文现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渔场盐度的平面分布南部的盐度最高,北部的最低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部高于东部高于西部高于北部。这种特征充分反映了淡水径流的显著影响。平均盐度东部为24.56‰、西部为24.41‰、南部为26.98‰、北部为23.34‰。渔场的盐度垂直变化为底层平均盐度差异很小北部为表层21.48‰,底层21.46‰、东部表层22.95‰,底层23.97‰、南部表层24.01‰,底层24.64‰、西部表层21.49‰,底层22.86‰。

潮汐。渔场的潮汐系统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在复杂的海岸和海底形态影响下形成的,潮汐性质属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为4.08米,最大潮差为6.38米。平均海平面为0.36米(资料年限1983年7—9月)。潮位特征值平均高潮位2.34米,最高潮位3.79米,平均低潮位—1.75米,最低潮位—2.68米。

海流。海流由潮流和余流两部分组成。渔场西部海区的潮流流速较强,东南部流速偏弱。平均潮流流速北部表层流速42厘米/秒,底层40厘米/秒、东部表层流速34厘米/秒,底层28厘米/秒、南部表层流速43厘米/秒,底层33厘米/秒、西部表层流速49厘米/秒,底层43厘米/秒。西部海区不仅潮流速度大,余流速度也偏大,表层和底层最大余流速度分别是23.8厘米/秒和24.8厘米/秒,大潮期余流平均流速为北部表层21.8厘米/秒,流向262°,底层18.1厘米/秒,流向245°、东部表层10.9厘米/秒,流向262°,底层18.1厘米/秒,流向245°、南部表层10.3厘米/秒,流向220°,底层2.6厘米/秒,流向181°、西部表层23.8厘米/秒,流向225°,底层24.8厘米/秒,流向198°。

海浪。海浪通常包括海浪和涌浪。渔场的平均和最大浪高是4月平均0.5米,最大2.9米、5月平均0.5米,最大3.0米、6月平均0.5米,最大3.2米、7月平均0.6米,最大3.5米、8月平均0.5米,最大3.0米、9月平均0.5米,最大2.7米、10月平均0.5米,最大3.0米、11月平均0.5米,最大2.4米。

海冰。海冰是中国北方特有的自然现象。渔场的初冰日最早11月9日,最晚12月18日,平均11月23日、终冰日最早3月8日,最晚4月4日,平均3月23日、冰期最少99天,最多147天,平均120天。

东港杂色蛤海水化学

pH。东港市渔场的海水pH值表层8.14,变化范围7.85—8.36、中层8.15,变化范围8.06—8.25、底层8.15,变化范围8.01—8.23。大洋河口为8.10,pH值由大鹿岛向东南呈舌状迅速增加,介于8.20—8.36之间。

水温。渔场平均水温为表层23.66℃,变化范围为22.4—25.12℃、中层21.98℃,变化范围为21.5—22.3℃、底层21.40℃,变化范围为20.8—24.1℃。

溶解氧。渔场的平均溶解氧为表层7.78微摩尔/立方分米,变化范围为6.24—10.84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8.49微摩尔/立方分米,变化范围为6.98—9.82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7.63微摩尔/立方分米,变化范围为6.66—9.12微摩尔/立方分米。

活性磷酸盐。渔场的平均活性磷酸盐为表层1.8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5—1.63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1.07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5—1.83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1.24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5—3.85微摩尔/立方分米。

硅酸盐。渔场的平均硅酸盐为表层23.0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1.92—49.90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3.78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57—9.6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8.15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2—22.27微摩尔/立方分米。

亚硝酸盐。渔场的平均亚硝酸盐为表层1.21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4—3.06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0.3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13—0.83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0.57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06—1.58微摩尔/立方分米。

硝酸盐。渔场的平均硝酸盐为表层12.11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59—19.96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4.5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32—7.59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6.5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1.26—19.96微摩尔/立方分米。

氨盐。渔场的平均氨盐为表层1.9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00—6.35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1.3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8—2.66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1.35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00—3.19微摩尔/立方分米。

东港杂色蛤海洋生物

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含量黄海北部总平均值为1.32毫克/立方米,其中,以大鹿岛海域含量最高为4.78毫克/立方米。

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是指海域中有机碳或浮游植物的生产能力。黄海北部初级生产力碳总平均值为173.8毫克/平方米.天。其中,以大鹿岛海域初级生产能力碳日平均值为595.74毫克/平方米.天,碳年平均值为217.45毫克/平方米.天。

浮游植物。黄海北部海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0个属62个种。其中,渔场共采集到34个种,包括硅藻占96.7%,甲藻占3.3%,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浮动弯角藻、圆筛藻、旋链角毛藻。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以鸭绿江口和圆山渔场最高,达到2227.1×104个/立方米细胞,约比黄海北部其他海域综合平均值(185×104个/立方米细胞)高11倍之多。

浮游动物。黄海北部海域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6个属61个种。其中,夜光虫7900个。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小拟折水蚤。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以鸭绿江口和圆山渔场最高,达到33437.5个立方米,约比黄海北部其他海域综合平均值高5倍之多。

底栖生物。黄海北部底栖生物类群种数为腔肠动物类2个、多毛类10个、软体动物类44个、甲壳类28个、棘皮动物类25个、鱼类11个、藻类3个、其它11个,总计134个。渔场的底栖生物量分布为平均密度0.13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3.9克/平方米,数量指数0.51。

优越的生态地理条件,广阔的海域资源,适宜的气候,为东港杂色蛤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

东港杂色蛤产品荣誉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东港杂色蛤”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东港杂色蛤地理标志

东港杂色蛤地域保护范围

东港杂色蛤主要产自位于东港市境内的潮间带滩涂,地域保护范围:东界自东经124°05′25″,北纬39°49′44.18″至东经124°06′00″,北纬39°44′26.23″;南界为0米等深线;西界自东经123°30′49.94″,北纬39°47′38.33″至东经123°30′52.81″,北纬39°45′24.56″;北界为陆地海岸线。面积2.42万公顷。

东港杂色蛤质量技术要求

(1)工厂化育苗

培育池消毒。培育池为长方形或方形水泥池,容量30—40立方米,水深1.3—1.5米。育苗前用300毫克/升—500毫克/升次氯酸钠溶液(含有效氯10%以上)侵泡24—48小时,然后放掉,用砂滤水冲洗干净。

亲贝来源。亲贝产地环境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亲贝的选择贝体无破损,洁净,活力强;生殖腺饱满、覆盖整个内脏团,壳高在3.5厘米以上。

亲贝入池时间。6—7月为繁殖季节将自然成熟的亲贝采捕入池。

采卵与孵化。自然产卵法生殖腺成熟度好的亲贝,入池当天或第二天换水后便可自然排精、产卵。诱导产卵法阴干6—12小时,流水2—3小时,然后放入自然海水中等待排放。精子和卵子在海水中自行受精。若精液过大,应采取洗卵等方法除掉多余精液,并在胚胎上浮前完成。

孵化条件。孵化水温24℃—27℃,盐度29—31‰,光照1000Lx——2000Lx,连续微量充气。

(2)养殖

养殖场地选择。养殖区风浪平静,潮流畅通,滩涂底质平坦、潮间隙干露时间不超过4小时,无污染,含沙量为40%—60%的中、低潮区。水质符合NY5052—2001的规定;盐度15—33‰;流速40厘米/秒—100厘米/秒。

滩涂改良。对底质老化的养殖滩涂,要进行人工翻滩改良,利用潮水冲洗和太阳曝晒促使有害底质加速分解,同时整平滩面,清除敌害生物及杂物。对淤泥过厚的滩涂,要采用投沙或投放碎贝壳等方法,改良底质。

播苗季节。白苗一般在4月—5月;中苗在12月或翌年春天播苗;大苗在产卵之前播苗。高温期和寒冷季节不播苗。

采捕时间及规格。东港杂色蛤除每年6月16日12时至9月1日12时繁殖保护禁渔期和冬季浮冰期外,其余时间都可以捕捞。采捕规格为壳长3厘米。

东港杂色蛤专用标志使用

东港杂色蛤农产品地理标志归辽宁省东港黄海水产品行业协会的养殖、加工和经销者共同所有。东港杂色蛤的养殖、加工和经销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东港杂色蛤”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东港杂色蛤补充介绍

  杂色蛤,是贝壳类海产品,隶属帘蛤科,学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huage),辽宁称蚬子(xianzi),山东称蛤蜊(gala)。

  杂色蛤是丹东特色水产品,丹东大鹿岛生产杂色蛤历史悠久,滩质好,无污染,产品远销国内外。在产地食用杂色蛤可一饱口福。岛上冷冻加工的冻蛤、制作的罐头亦可在岛上买到,带回家乡馈赠亲友。在日本等地区,丹东产的杂色蛤是同种贝类中价格最高的。

  贝壳韧带外在,位于后方。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双闭壳肌。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淡灰色或肉红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

  东港杂色蛤

  地域范围

  东港杂色蛤主要产自位于东港市境内的潮间带滩涂,地域保护范围:东界自东经124°05′25″,北纬39°49′44.18″至东经124°06′00″,北纬39°44′26.23″;南界为0米等深线; 西界自东经123°30′49.94″,北纬39°47′38.33″至东经123°30′52.81″,北纬39°45′24.56″;北界为陆地海岸线。面积2.42万公顷。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特征 东港杂色蛤是一种海产小型双壳贝类,壳坚厚、卵圆形、极膨胀、壳高、壳长比例不一,小目面宽,呈椭圆形或略成梭形,韧带长且极突出,贝壳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2)内在品质东港杂色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及配比合理; 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较高,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还有多种维生素和药用成分。含钙、镁、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东港杂色蛤每百克含蛋白质8.37克、 钙324毫克、铁75.9毫克、磷70毫克、硒0.63毫克、核黄素0.12毫克。(3)安全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强化养殖管理,严格执行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97)、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52-2001)、无公害食品 菲律宾蛤仔养殖技术规范(NY5289-2004)等海水水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国家标准。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东港杂色蛤”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东港杂色蛤”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