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特产

石柱参

石柱参特产照片

宽甸满族自治特产石柱参介绍

石柱参属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人参品种

柱参,全称石柱子参,是由野山参经人工栽培选育而来,模拟野生条件,对土壤、气候栽培技术要求极严,不施肥,不用药,生长极缓慢,出圃年限为15-20年。

一般单支重30克左右,而普通园参可达300克。

柱参特点介绍

芦长、体灵、皮老纹深、须长须清、须有珍珠疙瘩,体形千姿百态,其药用效果与营养价值均大大高于其它园参,与野山参作用相近,为高级保健佳品,高档馈赠礼品。

柱参柱参历史

柱参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独产于辽宁石柱子村山上,不仅外形酷似野山参,而且药用价值也近似野山参。外行人难以辨认,就连内行人也常常看走眼。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有山东七翁到辽东鸭绿江畔的深山老林里采挖野山参,在一处发现大量的生长年久、品质顶级的野山参。他们将成品野山参带走,把幼参与参籽就地栽种,并在此地立一石柱旁栽一榆树,作为日后寻找的标记。此后人们便不断到这里采参,并安家落户,逐渐摸索出一套独有的栽培方式,遂发展成最接近野山参的独有人参品种,这就是柱参,也称石柱参。现今老榆树树干与石柱已紧密融合为一体,成为柱参悠久历史的见证。

据《宽甸县志》记载的长寿老人阮公,生于乾隆廿五年(1760年),经历两朝七帝五总统,活了一百六十四岁,生前就居住在石柱子村附近,民间流传喜食柱参养生。

历史记载

·宽甸县志记载柱参自清朝顺治十三年(1664年)奏请开垦,是清政府人参栽培开禁的首个试点。

·现存石柱子村的清朝光绪年间(1892年)“奭公德政”碑,是柱参种植历史实证,并说明了当时柱参的重要地位。

·民国初期,在当时东北最大的人参市场—营口,柱参享有“柱参不到不开行”的市场标杆地位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至1978年,柱参种植遭到破坏,最低时仅存200帘,几近灭绝。

·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柱参传人王奎荣的带领下,高品质的柱参种植产业获得新生,并销往国内外市场。

石柱参补充介绍

  有几百年历史的丹东石柱参是中国国参之冠,一般需15年以上成货。石柱参的药用价值很高,对被正气、生津液,以及充实体内阴阳气血、扶助衰弱脏器功能有疗效,被称为延年益寿之宝。这种人参只产于宽甸县的石柱村,所以愈加名贵。( 丹东)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石柱参”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石柱参”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