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特产

鲁绣

鲁绣特产照片

历下特产鲁绣介绍

鲁绣属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省传统美术

鲁绣,山东省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鲁绣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山东省简称为“鲁”,故名。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 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作品擅长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效果,绣品清隽淡雅、质感逼真、风格粗犷中见精微,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5月24日,鲁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29。 2021年11月21日,山东省博物馆申报的鲁绣(衣线绣、刺绣、绒绣、费县手绣、蓬莱博绣、麻布绒绣)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鲁绣历史渊源

鲁绣民间鲁绣

鲁绣在春秋时期的齐鲁已兴,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史记·货殖列传》上对此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专门为绣业而设置的“服官”,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当时绣业的昌盛和重要可见一斑。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东巡到文登,召集文人一起登山吟诗作赋,带来了文登一地学风昌盛,也推动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促使了绣花技艺在民间的流传。

公元568年,设立文登县,在建置史中,文登三度为州府所在地,平稳的社会形态和繁荣的商贸经济,为鲁绣在文登民间的流传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973年,在文登境内出土的秦代衡器标准物件之称的“秦权”,说明在秦代文登的商贸业已经相当繁荣。

文登民间,绣花作为女人必学的“功夫”,被称为“女工”,农家大多有一种叫做“撑子”的绣花架子,鲁绣工艺随着这种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间代代相传。农闲时节,女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撑子”上飞针走线。她们用不同的技法在衣裙、手帕、被褥、肚兜、轿衣等各种布料上绣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当稚子蹒跚学步时,鞋子上绣的是虎头、猪脸、鲤鱼等动物图案,寓含有“健壮如虎”“肥猪进宝”“连年有余”等吉祥之意。

鲁绣中西合璧

清朝末年,西方文化随着他们的坚船利炮一同进入中国国门,一些西方商人看中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绣花技艺,在中国沿海农村制作欧式绣品,回国销售。一种名为“抽纱”的工艺,由此传入中国。

抽纱,就是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在布料上抽去一定的经、纬纱,形成网格状,然后,再通过编、勒、雕、绣等工艺手段,形成图案。这是中国传统绣花所不具有的工艺。

1894年,英国传教士北爱尔兰人詹姆士·马茂兰(JamesMamullan)在烟台设立了教会手工学校,自此,一种被称为“爱尔兰花边”的西方抽纱工艺在鲁绣之乡流传开来。

20世纪30年代,各类抽纱商行在山东半岛的大量出现。据资料记载,到1936年,烟台周边各县专门从事抽纱绣花的商号、工厂有150多家,其产品占烟台出口总数的50%以上。

兴旺的产业促进了国外抽纱花样和技法在民间流传。后经过胶东一带民间传统鲁绣艺人演绎整理,一种通过“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技法在白色亚麻或棉麻混纺布上,制作各种装饰纹样的“抽绣”艺术诞生了,赋予了文登刺绣花纹粗犷雄健,色彩富有变化的浓郁的地方特色。

20世纪50年代,文登绣花厂成立,文登鲁绣不再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产业。设厂的第一年,就从文登数万绣工的巧手下,诞生出20000多套雕平绣等手绣工艺品,使鲁绣在文登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雕平绣在民间技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独创一格,以图案美观,色调素雅,创造出独特的地方风格。

鲁绣新世纪鲁绣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鲁绣工艺不断创新,机绣也逐渐由单头缝纫机发展到万能机(电动缝纫机)、电脑绣花机,工效成倍增加。

现代电脑技术的参与,使传统鲁绣这棵千年古树长出粗壮的新枝。一种只由2-3人操作、可以同时替代1048名传统绣工的飞梭电脑绣花机再次使鲁绣在工艺上产生质的飞跃。一批批鲁绣之乡成长起来的年轻后生,通过电脑设计、飞梭机制作、应用新材料等方式,让老师傅们“脑子中想什么样子就能做出什么产品”的梦想变为现实。

在工艺大师的带领下,文登近千人的专业设计人员,传承创新,一批国内新产品、新工艺、新针法被不断开发出来,先后申请专利200多件,170多件被授予专利权,产品覆盖床上用品、抽纱、服饰三大门类4000多种,产品外销美、英、法、德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鲁绣文化特征

鲁绣艺术风格

鲁绣从古代帝王公卿的章服走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邹县1350年李裕庵墓葬中沉睡的绣裙、袖边、鞋面采用的山东传统“衣线绣”,所表现出图案苍劲粗犷、质地坚实牢固;还是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明代作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所表现出的用色鲜明、针法豪放、朴实健美,都向世人展示出鲁绣绣饰鲜明而不脱离实用的传统艺术风格。

鲁绣产品类型

鲁绣产品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烟台抽纱、即墨花边、青州府花边、雕平绣、蓬莱梭子花边、棒槌花边、手拿花边、网扣、勾针、满工扣锁、乳山扣眼、生丝台布、百代丽、烟台绒绣、临清哈达等。

烟台抽纱

同治元年(1862年)后,英国传教士、商人来到烟台。

19世纪90年代,英国传教士詹姆土·马茂兰和他的妻子来到烟台,发现胶东妇女心灵手巧,擅长织绣,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创办仁德洋行,组成教徒学习欧洲抽纱工艺,并且生产抽纱工艺品出口。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茂兰夫人在烟台创办培真学校,招收学生,半工半读,生产抽纱工艺品,前来学艺者甚多。后来,仁德洋行又通过栖霞、福山、蓬莱等县的花边庄发原料,收成品,组织棒槌花边、被子花边等出口。

解放后,烟台地区的抽纱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从业人员达到数十万人,产品销售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即墨花边

即墨花边又称即墨镶边大套。1910年,即墨艺人引进意大利花边在当地生产,并结合民间编织、刺绣的特点,在工种、针法、图案上不断创新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镶边。自1956年成立即墨花边厂以来,已由初期的几个品种,10多种规格,发展到台布、餐套、床罩、沙发套、衣领、伞面、钢琴罩等十几个品种,2300多种不同花色和规格。

即墨花边是一种单线织绣花边,主要原料是优质亚麻布和特制丝光线,色泽以米黄、漂白为主。在织绣上,它运用了70多种花边和刺绣的针法,并用通镶拼,将花边和刺绣连缀成套,使两种不同的针法虚实照应,和谐统一,达到层次清晰、色调清秀,有浮有沉,宛如浮雕的效果,形成了即墨花边的独特艺术。

青州府花边

青州府花边是一种以精棉线、亚麻布为主要原料,经编织、刺绣制成的高档工艺品,主要品种是台布。工艺上,用棒槌编打,经纬相交,组成带形密龙,作为图案的骨骼,中间填以不同的疏密的网纹,运用10余种针法。其中,在棉线刺绣上凸起的花纹,有浮雕的感觉。中间由少数掏眼和机锁作点缀,犹如繁星闪烁,与四周边花连缀成套,愈显高贵,在国际上,有“抽纱之王”的美誉。产地主要分布在淄博、青州、东营等地。

雕平绣

雕平绣产于文登、荣成、威海、海阳、龙口等地。是在麻布、棉布上以丝光线绣制而成的工艺品。它采用了雕、缕、抽、勒、绣等工艺,图案多以牡丹、菊花、玫瑰、葡萄为主,并衬以各种卷草纹,显得严谨对称,层次分明。

蓬莱梭子花边

蓬莱梭子花边产于蓬莱市。编结时,在金属或牛角制成的小梭子内装上棉线,艺人左手从梭里牵出线头,右手捏梭,经串引和圈结,组织成梅花形小花,然后再将小花连缀成花边。

19世纪末,梭子花边在蓬莱地区已很普及,除出口外,妇女们还留以自用,装饰在衣裙、鞋、帽、枕头、门帘上。花边已发展成为台布、床罩、纱布靠垫、衣裙等大织品。

棒槌花边

棒槌花边主要产于栖霞县。制作时,先将花边蓝图贴在圆盘形的板上,然后照蓝图插上大头针,由牵挂在大头针上缠绕棉纱的许多小棒槌(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上百个)编织而成。棒槌花边用于满工大套、棉、麻布绣花镶边等。

手拿花边

手拿花边产于荣成市。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抽纱珍品。它工艺精致,不仅玲珑剔透,而且挺拔坚实。能直立于桌上,为其它同类产品所无法比拟,因而价格昂贵,甚至被作为艺术珍品收藏。

网扣

网扣主要产于招远县。品种有餐套、台布、床罩、沙发套、靠垫、窗帘等日用品。编织时,先按设计要求组成方格网布,然后在上面缀以不同的图案。在人民大会堂、国宾馆等重要场所,都有招远生产的网扣窗帘,上面的青松、翠竹、梅花、葡萄等图案,风格高雅,独树一帜。

勾针

勾针遍及胶东各地,它用一种特制的弯曲勾针将棉纱勾拉,缠绕编织出各种图案,是民间广泛流传的编织工艺。品种有盘垫、钱包、手提包、背心、头巾、披肩、童帽等,近年又有台布、床罩、衣裙等日用品生产。

满工扣锁

满工扣锁因产于威海市而得名。制作时,在台布、床罩上,用勾针锁好图案轮廓,再用剪刀挖去图案以外的底布,形成镂空。作品层次清晰,主钵感强,具有雕镂的艺术效果,所以又称雕绣。威海满工扣锁在国际市场很有名,被称为威海卫工种。

乳山扣眼

乳山扣眼产于乳山市。制作时,在棉、麻布上照图案都依次抽去经纬纱两支,留下三支,形成有规律的网状组织,然后再用针线将网缠勒成方目,通过方目的排列,构成图案。也有在图案的外缘排列方目、以衬托布上的花型。这样,乳山扣眼花中有花,互相衬托,相映成趣,受到国内外用户的欢迎。

生丝台布

生丝台布是荣成市石岛镇的刺绣艺人在1963年综合抽纱、刺绣的长处而创制的独特工艺品。制作时,艺人们选用质簿、色泽淡雅而呈半透明状的生丝绸底布和彩色丝线,运用平绣、拉绣、垫绣以及挑、缠、勒、扭、锁等多种抽纱工艺技法,绣制出五彩缤纷图案的台布。生丝台布自创制以来,在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

百代丽

百代丽是20世纪60年代初潍坊地区的一个抽纱品种。它以精制棉纱、各种机织的小带、亚麻布和棉布等为原料。制作时,将机织带子按图稿铺成花边的骨骼,再用疏密不同的针法手工填织上千变万化的图案。它适于制作台布、床盖、衣服、沙发套等日常用品,是一种比较普遍、实用的抽纱品种。

烟台绒绣

烟台绒绣又名绒线绣花,是用不同颜色的优质毛线,将图案绣制在坚硬的网眼布(又名钢丝布)上而制成的工艺品。这一工艺是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詹姆斯·马茂兰在烟台开设“仁德洋行”时由欧洲引进烟台的。当时,钢丝布由烟台“鼎新久”工厂生产,图案由美国纽约专门经销绒绣的路约赛特公司按照路易十四时的装饰风格而设计,在“仁德洋行”附设的绒绣厂生产,产品在美国大受欢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烟台绒绣随“仁德洋行”的倒闭而停产。

20世纪50年代,烟台恢复了绒绣生产。烟台绒绣将中国传统的工艺针法同欧洲风格融于一体,创立了烟台绒绣崭新的面貌。毛线彩色已达1000余种;针法由简单的方点针发展到扒针、掺针、乱针、打子、拉毛、铺锦等许多种。不仅能生产图案富丽的靠垫等日用品,还能仿绣世界名画、彩色照片、人物肖像、中国画等艺术品。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绒绣“东海日出”,毛主席纪念堂正厅的巨幅绒绣“祖国大地”,就是烟台绒绣的代表作。

临清哈达

临清哈达是临清市生产的一种净地或织有宗教图案的丝织品,有官佛像、文帕、红净花绢、佛子像、八宝花绢等品种,是藏、蒙等民族表示尊敬的一种赠品。这一技术是在太平天国时由俄国传入,全盛时,从事哈达生产的有700余户,后衰落。解放后得以恢复和发展,产品销往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和东北等少数民族区。

鲁绣绣种分类

在鲁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衣线绣、云龙绣、地龙绣、抽绣、雕平绣等数十种独有的绣种,发丝绣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绣种。

发丝绣始于中国唐代,当时因用黑色原发为材料,又称“墨绣”。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就有“远绍唐、宋发丝绣之真传”的记载。发丝绣的特点是运用传统技术将发丝脱脂、染色,从而获得多种彩色发丝,结合丝线采用其特有的接针、匀针、打籽、辫绣、网绣、散套针等几十种针法,根据作品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手工施于蚕丝织成的底布上。

最早的发丝绣传世珍品是南宋的《东方塑像》,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该作品长一市尺,宽八寸。由于发丝绣的绣制工艺非常复杂,绣制时间长,作品的存世量极少,所以了解知道发丝绣的人非常少。

发丝绣还可视不同画面运用滚、旋、缠、套、施、乱、切、扣、虚、实等多种灵活针法。一幅发绣要经过设计、裁剪底布、配线、落稿、刺样、勾样、上绷、刺绣以及装裱等艺术流程。

鲁绣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鲁绣集抽、勒、锁、雕等精华工艺于一身,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鲁绣被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赋予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其绣品生动详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在它的身上,不仅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物质化发展,而且折射出齐鲁文化善于纳取的基本精神。

传承状况

随着刺绣艺人的相继谢世和培养新生力量的投入不足,造成鲁绣工艺后继乏人,加之学习鲁绣要求比较高,除本人兴趣外,还要有一定艺术天分,同时还需心细手稳,耐得住寂寞,这使得年轻人很难投入到这项民间艺术之中。

传承人物

徐秀玲,女,1961年12月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鲁绣。

保护措施

2017年11月15日,济南群众艺术馆和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共同成立济南鲁绣社区工作站。

2021年9月18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获得“鲁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鲁绣补充介绍

  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除了以江苏、湖南、广东、四川为主要产地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异彩纷呈的:鲁绣”作为齐鲁文化的组织部分,也早巳斐声海内外。鲁绣产品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烟台抽纱同治元年(1862年)后,英国传教士、商人来到烟台。到19世纪90年代,英国传教士詹姆土·马茂兰和他的妻子来到烟台,发现胶东妇女心灵手巧,擅长织绣,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创办仁德洋行,组成教徒学习欧洲抽纱工艺,并且生产抽纱工艺晶出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茂兰夫人在烟台创办培真学校,招收学生,半工半读,生产抽纱工艺品,前来学艺者甚多。后来,仁德洋行又通过栖霞、福山、蓬莱等县的花边庄发原料,收成品,组织棒槌花边、被子花边等出口。由于广大农村妇女的廉价劳动,仁德洋行到本世纪初资金已达五六万两黄金之多。解放后,烟台地区的抽纱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从业人员达到数十万人,产品销售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抽纱品种有雕平绣、威海满工扣锁、乳山扣眼、梭子花边、棒槌花边、手拿花边、网扣、勾针等,工艺技法串富多采,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即墨花边又称即墨镶边大套,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手工艺晶。1910年,即墨艺人引进意大利花边在当地生产,并结合民间编织、刺绣的特点,在工种、针法、图案上不断创新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镶边。自1956年成立即墨花边厂以来,已由初期的几个品种,10多种规格,发展到目前的台布、餐套、床罩、沙发套、衣领、伞面、钢琴罩等十几个品种,2300多种不同花色和规格。即墨花边是一种单线织绣花边,主要原料是优质亚麻布和特制丝光线,色泽以米黄、漂白为主。在织绣上,它运用了70多种花边和刺绣的针法,并用通镶拼,将花边和刺绣连缀成套,使两种不同的针法虚实照应,和谐统一,达到层次清晰、色调清秀,有浮有沉,宛如浮雕的效果,形成了即墨花边的独特艺术。在国际市场上,即墨花边被视为抽纱妙品瑰宝,已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州府花边是一种以精棉线、亚麻布为主要原料,经编织、刺绣制成的高档工艺晶,主要品种是台布。工艺上,用棒槌编打,经纬相交,组成带形密龙,作为图案的骨貉,中间填以不同的疏密的网纹,运用10余种针法。其中,在棉线刺绣上凸起的花纹,有浮雕的感觉。中间由少数掏眼和机锁作点缀,犹如繁星闪烁,与四周边花连缀成套,愈显高贵,在国际上,有“抽纱之王”的美誉。产地主要分布在淄博、青州、东营等地。雕平绣产于文登、荣成、威海、海阳、龙口等地。是在麻布、棉布上以丝光线绣制而成的工艺晶。它采用了雕、缕、抽、勒、绣等工艺,图案多以牡丹、菊花、玫瑰、葡萄为主,并衬以各种卷草纹,显得严谨对称,层次分明。

  蓬莱梭子花边产于蓬莱市。编结时,在金属或牛角制成的小梭子内装上棉线,艺人左手从梭里牵出线头,右手捏梭,经串引和圈结,组织成梅花形小花,然后再将小花连缀成花边。19世纪末,梭子花边在蓬莱地区已很普及,除出口外,妇女们还留以自用,装饰在衣裙、鞋、帽、枕头、门帘上。现在花边已发展成为台布、床罩、纱布靠垫、衣裙等大织品。1980年,蓬莱花边荣获国家金质奖章。

  棒槌花边主要产于栖霞县。制作时,先将花边蓝图贴在圆盘形的板上,然后照蓝图插上大头针,由牵挂在大头针上缠绕棉纱的许多小棒槌(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上百个)编织而成。棒槌花边用于满工大套、棉、麻布绣花镶边等。

  手拿花边产于荣成市。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抽纱珍品。它工艺精致,不仅玲珑剔透,而且挺拔坚实。能直立于桌上,为其它同类产品所无法比拟,因而价格昂贵,甚至被作为艺术珍品收藏。

  网扣主要产于招远县。品种有餐套、台布、床罩、沙发套、靠垫、窗帘等日用品。编织时,先按设计要求组成方格网布,然后在上面缀以不同的图案。在人民大会堂、国宾馆等重要场所,都有招远生产的网扣窗帘,上面的青松、翠竹、梅花、葡萄等图案,风格高雅,独树一帜。

  勾针遍及胶东各地,它用一种特制的弯曲勾针将棉纱勾拉,缠绕编织出各种图案,是民间广泛流传的编织工艺。品种有盘垫、钱包、手提包、背心、头巾、披肩、童帽等,近年又有台布、床罩、衣裙等日用品生产,是颇受外商欢迎的大宗外销工艺品,

  满工扣锁因产于威海市而得名。制作时,在台布、床罩上,用勾针锁好图案轮廓,再用剪刀挖去图案以外的底布,形成镂空。作品层次清晰,主钵感强,具有雕镂的艺术效果,所以又称雕绣。威海满工扣锁在国际市场很著名,被称为威海卫工种。1981年,获国家银杯奖。

  乳山扣眼产于乳山市。制作时,在棉、麻布上照图案都依次抽去经纬纱两支,留下三支,形成有规律的网状组织,然后再用针线将网缠勒成方目,通过方目的排列,构成图案。也有在图案的外缘排列方目、以衬托布上的花型。这样,乳山扣眼花中有花,互相衬托,相映成趣,很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

  生丝台布是荣成市石岛镇的刺绣艺人在1963年综合抽纱、刺绣的长处而创制的独特工艺品。制作时,艺人们选用质簿、色泽淡雅而呈半透明状的生丝绸底布和彩色丝线,运用平绣、拉绣、垫绣以及挑、缠、勒、扭、锁等多种抽纱工艺技法,绣制出五彩缤纷图案的台布。生丝台布自创制以来,在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

  百代丽是本世纪60年代初潍坊地区首创的一个抽纱品种。它以精制棉纱、各种机织的小带、亚麻布和棉布等为原料。制作时,将机织带子按图稿铺成花边的骨骼,再用疏密不同的针法手工填织上千变万化的图案。它适于制作台布、床盖、衣服、沙发套等日常用品,是一种比较普遍、实用的抽纱品种。

  烟台绒绣又名绒线绣花,是用不同颜色的优质毛线,将图案绣制在坚硬的网眼布(又名钢丝布)上而制成的工艺品。这一工艺是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詹姆斯·马茂兰在烟台开设“仁德洋行”时由欧洲引进烟台的。当时,钢丝布由烟台“鼎新久”工厂生产,图案由美国纽约专门经销绒绣的路约赛特公司按照路易十四时的装饰风格而设计,在“仁德洋行”附设的绒绣厂生产,产品在美国大受欢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烟台绒绣随“仁德洋行”的倒闭而停产。50年代,烟台恢复了绒绣生产。40年来,烟台绒绣将我国传统的工艺针法同欧洲风格融于一体,创立了烟台绒绣崭新的面貌。现在,毛线彩色已达1000余种;针法由简单的方点针发展到扒针、掺针、乱针、打子、拉毛、铺锦等许多种。不仅能生产图案富丽的靠垫等日用品,还能仿绣世界名画、彩色照片、人物肖像、中国画等艺术品。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绒绣“东海日出”,毛主席纪念堂正厅的巨幅绒绣“祖国大地”,就是烟台绒绣的代表作,博得了中外瞻仰者的一致赞赏。

  临清哈达临清市生产的一种净地或织有宗教图案的丝织品,有官佛像、文帕、红净花绢、佛子像、八宝花绢等品种,是藏、蒙等民族表示尊敬的一种赠品。这一技术是在太平天国时由俄国传入,全盛时,从事哈达生产的有700余户,后衰落。解放后得以恢复和发展,产品销往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和东北等少数民族区。

  总之,“鲁绣”在祖国绣园中是一枝艳丽的奇葩,许多品种虽然产生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近代,然而产生它的土壤却是在齐鲁大地,是齐鲁大地的人民用血汗、用心智将西方的图案、工艺品种与中国传统的针绣技艺、审美情趣等融在了一起。在它的身上,不仅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物质化发展,而且折射出齐鲁文化善于纳取的基本精神。

  信息来源:山东省情网

  信息来源:山东省情网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鲁绣”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鲁绣”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