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特产

泊里红席

泊里红席特产照片

黄岛特产泊里红席介绍

泊里红席属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山东省胶南市地方手工制品

【泊里红席】山东省胶南市泊里红席有悠久的历史,据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代代相传,编席技术便在泊里一带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传统的家庭手工工艺。这种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红白两种颜色,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花纹的图案,故称红席。因其编织严密、纹理清晰、光滑柔软、美观轻便,故深受民间喜爱,远销全国各地,并作为本地土特工艺产品进京展览。泊里红席,采用手工编织,绿色无污染,现已发展出红席手工制品。

泊里红席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泊里红席作为名优特产品,进京参展。《胶南县志》记载,1958年,泊里红席年产20万领,此前的1955年高产时,年产51万领。

1986年,泊里镇种席高粱8000亩,全镇除少数沿海村外,几乎村村从事编席业,投入劳力1.5万余名,只编席一项收入,镇人均达到100元。

1987年,原胶南市在泊里镇建立了“红席市场”,使这项传统手艺以家庭为单位得到进一步推广。

泊里镇相继成立了泊里红席协会和青岛泊里红席生产专业合作社,组织了编席技艺大赛,选拔出了红席技艺传承人,专项扶持奖励之外,还成立了红席专业推广公司,不断引进高水平工艺美术公司,辅导提升红席品质,实行个性化定制……越来越多的匠人重拾这一古老技艺,使泊里红席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新的传承和新生。

2011年,“泊里红席”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3年,为了对泊里红席进行保护和进一步传承,“泊里红席”商标被国家工商局注册为国家地理商标。

在位于新区泊里一路西段的“泊里民俗博物馆”,有超过600平方米的研学体验馆,供市民游客与编织匠人们面对面交流学艺,穿越2000年,红席织就的这一老青岛的地道民俗从未真正远离青岛人尤其是泊里镇周边老青岛人的生活视线。

在红席合作社的带动下,泊里镇已有500多农户重新拾起了多年不干的“手艺”,变“单打独斗”为“联合舰队”,提高了“红席匠”们对红席市场的“话语权”。管家庄、张家庄、常河店等4个村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红席”专业村,全村60%以上的农民常年编红席,户均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全镇年生产红席3万余领,收入900余万元。仅编织红席一项,预计全镇农民可增收100多万元。

泊里红席补充介绍

  【泊里红席】红席,当地又称秫秸席,用高粱篾子编织而成。胶南县有十几个乡镇生产。泊里曾是著名的红席集散中心,故有“红席故乡”之称,胶南所产红席也因此而称“泊里红席”。红席在泊里历史悠久,传说始于战国时期,为孙膑所创。孙子膑脚后寓居泊里一带,闲暇无事,便将高粱秸劈成篾子,琢磨着编成席子,后来许多人也学着编起来,代相因袭。

  每当金秋高粱收获后, 农民就将其秸杆劈成两半(俗称打半子) ,晒干存好。冬闲季节,再把“半子”用水浸泡透,先破成3~4毫米宽的坯子,然后刮芯成篾,进行编织。有的席面上铺满了细小的枣花,席边镶着成串的牡丹;有的上面编着“龙吟凤鸣图”;还有的编着“福寿双全”的字样。花色繁多,千姿百态。

  泊里红席编织严密,纹理清晰,四角端正,编道整齐。具有光滑、柔软、美观、轻便,兜水不漏,结实耐用等特点,深得民间喜爱。在泊里一带,家家户户都跟红席有不解之缘。炕上铺红席,晒粮用红席;农家娶媳妇,得用红席罩着迎亲车,新娘入洞房,还要用红席铺地;到了春节,家家都换上一领崭新的红席,以兆富裕、吉祥。

  泊里红席在省内及河北、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也很有名气。建国初期,红席曾作为当地土特产品,晋京参加展览。红席年产一般在20万领左右,1959年后有所下降。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红席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1986年,仅泊里镇就种席高粱8000亩,全镇几乎村村从事编席业,投入劳力1.5万余个。仅编席一项,人均收入就有100余元。1987年,胶南县在泊里镇建立了“红席专业批发市场”,使这项传统的家庭副业又振兴起来。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泊里红席”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泊里红席”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