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特产

泸州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特产照片

江阳特产泸州油纸伞介绍

汉族民间工艺品

泸州油纸伞是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带,雨水充足,竹木资源丰富,具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2008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中央电视台曾专题采访报道。

泸州油纸伞公司介绍

四川泸州分水岭乡油纸伞的制作历史也已很久远。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致最佳。原有美美,现有六福,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分水岭油纸伞已在泸州城乡广泛运用,且其制作工匠之多,工艺水平之高,使用者之众,都是有案可稽的。据泸州史学界的广泛说法:分水岭油纸伞工艺的使用和传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制作历史超过四百年。

“毕六福”油纸伞的传统制作工艺从第一代传人许绍楷开创以来,历经第二代传人许桐森,第三代传人毕祥禄,第四代传人毕朝贵,第五代传承人毕林泽,第六代国家级法定传承人毕六福,一脉相传至今。在这期间,油纸伞经历了从无品牌到有品牌的历程。2009年,“毕六福”油纸伞品牌正式创立。由此,泸州分水岭乡油纸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走上了法制化和正规化的道路。“中国油纸伞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毕六福”油纸伞的核心价值。“毕六福”油纸伞的造型,工艺流程,制作技术,并没有发生改变,变的只是产品所处的时代,市场,需求和心理发生了改变。一个新的产品可以代替传统产品的功能,确无法替代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使命,它的精神。“毕六福”油纸伞已经成为中国“伞”的精神领袖,它的存在确立了它在“伞”中的历史地位和品牌价值。“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毕六福”油纸伞应是一个世界的品牌,它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伞中的一块金子招牌。

我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我们的存在就是我们的卖点。告别昨天,走向未来。传承文化,弘扬传统,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使命。保护就是最好的生存,传承就是最好的发展。我司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对传统油纸伞制作工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及传承。我司将新建具备一定规模的油纸伞生产基地。逐步打破以往依靠政府输血传承的形式,形成“政府启动,企业自动,市场拉动”的形式,同时带动行业发展,在当地建立产业集群,带动行业健康发展,为政府的关注和支持,“非遗"的传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成为一张泸州新名片。

泸州油纸伞发展历史

泸州制伞业起源于明末清初,其生产制作历史与泸州老窖差不多。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特别是40年代晚期至50年代初期,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泸州的“油纸伞一条街”。极盛时期,泸州境内共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集中在现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分水、弥陀、小市等地,年产纸伞2000万把。历史上泸州主要以制作雨具的“大红伞”为主。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钢架伞与布伞的的普及,实用方便的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以前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纷纷转行。至90年代。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在进行生产。

本世纪初,随着旅游市场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油纸伞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喜欢油纸伞的人们逐渐增多,泸州油纸伞开始走向复苏。2008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CCTV-2、CCTV-4等多家宣传媒体曾专题采访报道。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现泸州从事油纸伞生产加工的企业或个人逐渐增多,很多年轻人已加入油纸伞行业,促进了泸州油纸伞行业的发展。除继续生产大红伞外,泸州古典油纸伞还把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起来,把彩色印刷引入伞面印图,增加了伞面的艺术品质与精美性,增强了泸州油纸伞的文化附加值,将泸州油纸伞发展到一个新台阶。

泸州油纸伞历史沿革

泸州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致最佳。近有美美,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分水油纸伞已在泸州城乡广泛运用。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40年代晚期至50年代初期,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泸州的“油纸伞一条街”。极盛时期,泸州境内共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集中在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分水、弥陀、小市等地,年产纸伞2000万把。历史上泸州主要以制作雨具的“大红伞”为主。

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钢架伞与布伞的的普及,实用方便的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以前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纷纷转行。至二十世纪90年代,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在进行生产。

2008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2006年9月,分水油纸伞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3月,四川省将分水油纸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3月,泸州市将油纸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成功获得批准。

泸州油纸伞历史贡献

红军长征在泸州叙永、古蔺、赤水等地转战时期,红军后勤总部曾专程在泸州购买大红伞做雨具。我国著名的开国元帅朱德、刘伯承曾在泸州驻军过,对泸州油纸伞情有独钟。1962年,朱德到泸州考察时,还询问过油纸伞情况,当时泸州军区还订购了10把油纸伞送给了他。抗美援朝时期,后勤总部曾在泸州下达50万把红伞的任务支援前线,在大旺场杨丙生的带动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后勤部曾发给奖金二百万元(当时一万元相当于人民币一元)。

第二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传承了400多年的泸州油纸伞以平均每天上百把的速度被一抢而空。差点濒于失传的泸州油纸伞在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立即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一把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把完全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泸州油纸伞几乎毫无遗漏地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制伞技艺。

据在川黔交界处的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第六代传承人毕六福介绍:“制作完一把伞,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需要半个月。”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一把伞要经历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最关键的是还得看天气,太阳大了不行,阴雨绵绵也不行。”气候主要会影响伞骨的成型和纸面的平整,造成弯曲或起壳。自从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分水油纸伞厂伞厂那座上百年历史的老宅院子里,到处都是竹竿、彩线和半成品伞,浓浓的桐油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2006年9月,分水油纸伞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四川省将分水油纸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3月,泸州市将油纸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成功获得批准。分水油纸伞的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价值获得了认可。毕六福被推举为代表性传承人。

分水油纸伞成功申遗后,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注册“六福”为分水油纸伞的品牌。在国家、省、市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短短三年,分水“六福”油纸伞“五进”央视:2007年走进央视经济频道《金土地—希望快车》栏目;2008年走进央视《希望英语》栏目;2009年央视十频道制作了3期油纸伞专题片,分别在《中国手艺》、《年轮—风雨桐香》、《天涯共此时》等栏目强势推出。今年,分水油纸伞参加了2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刘云山、李岚清等二十多位国家领导人观看了分水油纸伞展演,对这一古老而精湛的手艺赞不绝口;6月,分水油纸伞参加了成都第二届国际非遗节。

分水“六福”油纸伞还屡次登上国家、省、市报刊,先后数次到深圳、上海、平遥古镇等地参加大型展演,大大提高了分水“六福”油纸伞的知名度,增大了分水“六福”油纸伞的同比销售额,有力地推进了分水“六福”油纸伞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分水“六福”油纸伞油纸伞,在四川省旅游产品评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和优秀奖,产品畅销法国、英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用户和旅游者喜爱。

泸州油纸伞主要特点

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具有较深远的历史文化性,是极具中国汉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仿古工艺品。

2、保留几百年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方式,誉为“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传承性。

3、制作工艺特殊,继续保留湿糊伞技术与特殊的熟桐油配方,伞面经久耐用具有雨具功能,把美观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

伞骨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伞面手工精绘彩图,如花鸟、人物、山水、风景等,并在伞面刷上绿色环保的特制熟桐油,桐油伞具有极强的紫外线过滤功能,不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经久耐用,生态环保。

泸州油纸伞“非遗”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游戏规则被放大,以“三俗”为标识的泛娱乐化倾向已在解构甚至妖魔化传统的人格观念和道德信仰,物欲的泛滥正像肆虐的毒菌一样侵蚀着我们的文化之躯。

重新认定和弘扬泸州分水油纸伞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彰显贯穿其中的浩然正气、人格风范和启民益智的教化功能,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必要手段。

只有从强国固本,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维护和传承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高度,重新体认和发扬传统油纸伞的精神和人文内涵,才能跳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虚假“政绩”的迷障。

我们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场上,对保护和传承油纸伞文化遗产报以高度热情,制定和实施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方略和举措,打开民族油纸伞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良性运行通道。

保护与传承“非遗”能否成为全民共识及各级政府决策的依据,关键在于对“非遗”保护安国固本战略意义的认识是否到位。

泸州油纸伞补充介绍

  据说清朝后期太平天国的时候,在乐山大渡河过河的船上,有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人,好像是由大渡河上游下山来的,他长途跋涉,背上背着一把红伞,上面现出“羽翼王府”四个字,伞打开后字就没有了,但在红伞上印有“泸州制”图章。当时在船上有人发现,觉得羽翼王府是“翼王府”三字,疑他是翼王石达开,上岸后奔告官府,衙役追来捕捉,但此人已杳无踪迹了。这个故事迅速传遍国内,人们都说泸州红伞能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化凶为吉,人们争相购买泸州红伞使用、保佑自己或馈赠亲友。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泸州油纸伞”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泸州油纸伞”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