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特产

青神竹编

青神竹编特产照片

青神特产青神竹编介绍

青神竹编属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四川省青神县特产

青神竹编,四川省青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青神竹编采用保护区内的竹原料,筒长节稀、质地柔韧。以特色人文景观、书法作品、名人画像为编织重点,在特定的环境中纯手工编织。锁口、收尾不用任何粘结物,原料均100%采用天然竹材,经过画框、绸缎等装裱方式制作成精美的竹编艺术品。

2011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青神竹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青神县文物保护中心获得青神竹编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青神竹编历史渊源

《蚕丛氏的故乡》载: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青神县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

唐代,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人于青神编竹篓拦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

宋代,篾工巧匠们就开始学编宫扇,被称为“东坡宫扇”,民间竹编用品也增多,形成了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市场。

明代,青神人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制成的,后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

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青神的竹编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当时编的“宫扇”,被列为朝廷贡品,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工艺水平又有了新的发展,能够在扇面上编花、编字。

1933年,因汉阳古镇办起了大型缫丝厂,青神养蚕的晒簟、簸箕大量生产,家家户户都用竹编器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青神竹编除了保留传统的晒簟、簸箕、箩筐、篼、篮、粮屯、蒸笼、鱼具等30多种生产、生活用具外,还新开发了竹编凉席、枕席、竹水瓶壳、工艺型竹扇等。

20世纪60~70年代,青神相继出现了花、鸟、鱼、虫一类的竹编新产品。

20世纪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青神竹编竹画编织技艺发展到鼎盛时期。开发的新产品共七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竹编艺人能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出艺术含量极高作品,如《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等。

青神竹编产品特点

青神竹编采用保护区内的竹原料,筒长节稀、质地柔韧。以特色人文景观、书法作品、名人画像为编织重点,在特定的环境中纯手工编织。锁口、收尾不用任何粘结物,原料均100%采用天然竹材,经过画框、绸缎等装裱方式制作成精美的竹编艺术品。

青神竹编产地环境

青神县地貌以县城为中心,呈盆地状,有明显的坝丘之分。东部以龙泉山脉为主体,山岭连绵起伏,称为“东山”;西部以眉山向斜南东翼延伸部分为主体,丘陵逶迤相续,称为“西山”。“两山”隔江环峙,形成盆周。中部为岷江冲积平坝,地势平坦开阔。县治青城镇就座落在平坝中心。县内江河纵横、溪流交错,有“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青神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范畴。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迟春早,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7.1℃,日照1181.7小时,夏季平均气温25.5℃,冬季7.7℃,春秋两季17.5℃,年无霜期平均313天。全年平均降雨量1132毫米,常年振幅在805—1678毫米之间,适宜慈竹生长。

青神竹编产品荣誉

2011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青神竹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20年7月27日,青神竹编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2022年2月,青神竹编工艺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青神竹编地理标志

青神竹编地域保护范围

青神竹编产地范围为四川省青神县现辖行政区域。

青神竹编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要求。

种源:慈竹【Sinocalmusaffinis(Rendle)Mcclure】。

立地条件:保护区范围内海拔≤1000米,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壤土,有机质含量≥1.1%,土壤pH值5.8至8.6。

竹材:保护区范围内生长的一年生优质慈竹,选取整根竹子颜色基本一致、无伤痕、无斑点、竹质细腻、节长在45厘米至80厘米的中间竹节。

(二)生产工艺。

工艺流程:工艺按选竹、砍竹、剔丫、去节、刮青、削平、分块、分层、启篾、三防处理、染色、分丝、编织等流程进行。

关键技术要求:

(1)刮青:将采伐后的原料竹在两天内刮掉竹表面的青色胶质层,使其外观色层一致。

(2)分块:以竹筒外圆基本平面为准,按竹筒大小不同,分出不同宽度的竹块。

(3)启篾:根据编织对象的不同,将分出的竹块沿竹材的径向剖启成薄篾层。

(4)三防处理:将竹篾放入30%的双氧水按1:2配制的溶液中煮沸(时间依色层而定),达到防虫、防麻斑、防霉变,脱脂增白的效果,使色层颜色更加接近。

(5)染色:将染料用白酒溶成糊状,倒入煮开的沸水中,充分搅匀。要求竹篾色泽均匀一致。

(6)分丝:以编织用篾丝的宽度需要为准,用排针将竹篾分成宽度一致、丝数精确的竹丝,并去掉篾丝上的竹纤维丝,保持篾丝的光洁。

(7)编织:把图样作为底稿用竹丝按图样编织。产品规格尺寸、图形应与底稿保持完全一致。

(三)质量特色。

感官特色:几何图形完整,无霉变,编织图案清晰逼真、色泽协调、不易褪色、立体感强,整幅产品厚薄一致,篾路通顺,编织紧密,不抛挤、不现接头,手感光滑,无毛刺,沿边整齐圆润、无虚针、漏针和脱针,展开后幅面平整、不曲翘、边角曲直自然,卷曲后能恢复原状,符合规定外形。

分级要求:

产品等级

指标

丝数(根/厘米)

允差(根)

二级

12~14

±1

一级

16~22

±1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青神竹编专用标志使用

青神竹编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青神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青神竹编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青神竹编补充介绍

  青神竹编,源远流长。起于何时,尚无定论。据考证,在战国时期李冰父子治水时期,青神县先民即在岷江两岸以竹编篓网石筑堤保坎。据现有文字记载,唐宋时代即有生产、生活型竹编用具,明代便开始了竹编向工艺型改进,出现了几何形式古装饰粗线图案的日用工艺品,《清明上河图》中虹桥即是青神籍人士陈希良(宋朝侍郎)设计,苏东破时,已有方圆椭等多种形式。到了清代中期,竹编工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现在沈阳故宫尚陈列有由青神袁氏艺人编织的“寿”字宫扇即为佐证。

  抗日战争时期,青神观金乡的斗笠,罗湾乡的凉席,天庙乡的吨篼围垫(盛粮物),不仅在邻州府县享有声誉和广阔销路,而且在斗笠、扇面上出现了编织的”驱逐倭寇”、”还我河山”等抗战文字。

  七十年代未,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涌现出了一大批如胡自海、-全、殷超、-华、李建华、罗华灿等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立志革新竹编传统工艺的艺人,他们集中技术和智慧,刻意求精,为竹编适应市场需求开拓了新的前景,把竹编艺术推向了实用兼欣赏乃至上品位的纯欣赏型的艺术层次。在立体纺织类,着重于精、细、雅、美堂、挂屏、横幅、楹联以及扇席之上,从而使竹编工艺跻身于艺术殿堂,使中外为之瞩目。

  继1984年青神大型竹编《乐山大佛》跨进联合国大厦后,殷超的精编竹扇系列、《中国四大美人图》、《百寿图》、联中竹编厂的《八仙图》、《仙佛图册》、《折叠帽》,-华和中岩竹编厂的《中国百帝图》《九龙屏》《百子屏》和大型精编长卷《清明上河图》等集如蝉翼,光洁如绸,精美绝编的珍品源源问世,频频获奖。世人叹为观止。

  1988年春,由文化部门注明中和殷超等竹编师们创制的融主体和平面于一体的竹编艺术舞动巨龙,先后曾参加乐山、眉山、成都、海南、北京和泰国、新加坡等处国际性大型文化演展活动十多天,均取得轰动效应。并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金奖。

  2000年春,青神竹编在国际竹藤组织大厦开工仪式上作为高级礼品分赠各国。青神现有14000户29200多人直接从事竹编,尚存滚动发展态势。青神竹编,已经先后畅销和令传欧、美、澳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奇葩”、“艺术中的艺术”。

  青神竹编产地范围为四川省青神县现辖行政区域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青神竹编”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青神竹编”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