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市特产

和田美玉

和田美玉特产照片

和田特产和田美玉介绍

软玉石品种

和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辽宁岫玉和河南独山玉)。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真玉)。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中国把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都在国标范围内。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和田玉中的名品,是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国宝级文物“皇后之玺”,其质地为新疆和田羊脂玉,是迄今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中国印”,也是采用新疆和田玉作为材料。

和田玉属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而形成的变质岩,内含透闪石、角闪石、阳起石等多矿物集合体,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化学式为Ca2(Mg,Fe)5[Si8O22](OH)2,密度为2.95—3.17,摩氏硬度在6.0—6.5之间。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和田玉是按产地来划分还是按矿物成分来划分存在很大争议,2013年12月17日和2014年1月,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和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GSB 16-3061-2013《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正式确定——“和田玉实物样品国家标准不论产地,一律按其矿物成分来界定。”

和田玉产业发展

和田玉质检机构

新疆质检院于1994年挂牌成立“自治区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2007年9月改名为“新疆和田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12年09月,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评审会在新疆召开。

2013年12月17日和2014年1月,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和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GSB16—3061—2013《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有效期为2012年8月31日—2027年8月30日。

2014年10月,新疆和田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升格为国家和田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该中心是新疆地区乃至全国质检系统中和田玉产品质量检测能力最强、检测手段最齐备、综合实力最强的实验室。负责制定《和田玉》国家标准和《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正在开展“染色和田玉鉴定”,“和田玉子料鉴定”和“不同产地和田玉鉴定特征的研究”三个课题的研究,并承担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和田玉颜色感官评价方法及主要产地鉴别特征研究》。

新疆和田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20名工作人员,其中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检师17名、珠宝评估师2名、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18名、助理工程师2名,检验室面积640平米,拥有X荧光能谱仪、红外光谱仪及珠宝玉石常规检验仪器共计30余台(套)的检验仪器设备,除承担上级下达的质量监督抽查检验、仲裁检验、公正检验工作外,还面向社会开展和田玉、金、银、铂、钯等贵金属首饰及金属合金首饰的验货、鉴定、检验工作以及钻石分级及其他金属材料、矿物成分的分析、咨询服务工作。

2016年4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筹建的“国家和田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疆)”,按要求通过了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资质认定评审,并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合格,分级评定为B级,批准国家和田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疆)正式成立。

2016年6月24日,自治区和田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升格为国家和田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16年8月28日,国内首家玉石现货交易平台——新疆和田玉石交易中心在和田开业,同时,国家和田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揭牌。

和田玉交易情况

2011年11月,新疆和田玉信息联盟交易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新疆岩矿宝玉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新疆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四家单位联手创建成立了"新疆和田玉市场信息联盟",委托中国和田玉鉴赏网发布和田玉指导价格。

和田玉软玉历史

和田玉综述

新疆玉石是中国玉石群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负盛名。《千字文》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之说。昆冈玉就是指的和田玉。

从商代至汉代早期玉料不是来自新疆和田,而是来源于古代被称为“昆仑山”的祁连山之中,新疆和田玉进入中原的准确年代是西汉中期,和田玉籽料的发现者是汉代使者张骞,和田玉山料的开发时间是在明代。

和田玉上古时期

出土文物证实,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有玉器的存在了。但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艺术价值并不高,可能是由于当时人们制作玉器的经验不足,所以打造的玉器外形都是十分简单的,加上雕琢玉器的技术与工具有限,所以玉器本身大多没有纹饰。

新石器时代,以内地甚至本地产彩石作为玉器原料。主要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台湾的卑南文化为代表,主要的玉料有石英岩、硅质岩、透闪石岩、蛇纹石岩等。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辽宁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出土的数十件玉器,这些玉器大多为和田玉,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最早的有关和田玉文物。

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楼兰遗址,新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玉斧,是用和田羊脂白玉制成,有的玉斧用和田青玉制成,形如铁斧一般大,玉质细润光滑。

和田玉不仅在新疆被广泛应用,而且不断向中原地区传播和运输,成为贸易交换的主要珍品。在距今6000多年的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和田玉玉器。可见,那时和田玉已运输到了陕西、甘肃等地。

和田玉商周时期

商周时玉成了礼器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造型与纹饰也逐渐丰富起来。

由于玉的发展已经历了一段时期,玉的制造手艺已有提升。再加上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对于如何美化玉的本身更有深层次的领悟。如商周时期的玉制品更多的会雕刻上纹饰,像龙纹、凤纹、云纹等图案。

和田玉春秋战国

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更多地使用和田玉,这可以从陕西津西张家坡西周遗址、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河北平山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及贵族墓出土的玉器中找到例证。战国时期是玉器发展的又一高峰,先秦古籍,如《尚书》《尔雅》《管子》《吕氏春秋》《九章》,都记载了昆仑所产的美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春秋战国时期,玉已经作为儒家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了。这一时期玉器种类较多,有璧、琮、圭、玦、佩、璜、管、珠等三十几个品种,有学者根据其用途分为礼仪用玉、丧葬用玉、装饰用玉、实用玉器等四大类。这时期的玉制作更加精美、精致,而且对型的把握也愈加熟练,无论是玉的外形还是其文化价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和田玉两汉魏晋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汉书·西域传》载:“莎车国有铁山,出青玉”。西汉文学家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曾誉和田玉为“白玉之精”。

新疆和田玉真正成为中国上层社会主流用玉的历史,是在汉武帝打通中亚丝绸之路后从西域于阗国引入外贸玉石开始的。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一个“穷”字,充分说明了在汉代能够搜寻到优质的新疆和田玉,非常不容易。也就是说,在汉代之前,中国官方用玉总量中,新疆和田玉的比例因玉材供应的稀缺局限,是非常少的。

总体来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远逊色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玉文化处于由古典向中古演变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鉴赏玉为主,玉器开始走向民间,其雕刻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素。

三国以降,由于战乱的影响,玉器发展进入低潮。晋室南渡,中原与西域交通更加困难,也阻碍了和田玉的输出。不过和田玉的使用并未中断,皇族中“贵人、夫人、贵殡三夫人佩于阗玉”。当时人服药成风,主要是服五石散,也有服玉屑的,而以和田白玉之屑为上,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阗白玉尤善。”和田玉输入江南,要费更多的周折。永明三年(485年),南朝齐武帝“遣给事中丘冠先使河南道,并送芮芮使。至永明六年乃还,得玉长三尺二寸,厚一尺一寸。”南朝使臣历时三年,转经吐谷浑控制地区,才获得一块大型和田玉。至于西北地区的一些割据政权,则继续从和田直接输入玉材。吕光在姑减(今武威)建立后凉政权,就曾遣使向和田购玉,“吕光之称王也,遣市六玺于于阗,六月玉至也。”

和田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和田玉的开采继续见于史籍记载。玄奘从印度回国,途经天山南路,他记述瞿萨旦那国(今和田)产“白玉、臀玉”,还说乌徐国(今莎车)“多出杂玉,则有白玉、翁玉、青玉”。和田与内地当时有直接往来,贞观六年(632)于阗国“遣使献玉带”。

《旧唐书·西域传》称于阗国“出美玉……贞观六年,遣使献玉带,太宗优诏答之”。《明史·西域传》称于阗“其国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又西有黑玉河,源皆出昆仑山。土人夜视月光盛处,入水采之,必得美玉”。这里所说的于阗,即今和田。白玉、绿玉、黑玉三河即今之玉龙喀什河、和田河和喀拉喀什河。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胯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这说明到唐代中期,和田本地已有了相当规模的琢玉业。从文献记载看,和田玉以及和田玉的输入在隋唐时期并不兴旺,当时中西交通相当发达,除了政府间的朝贡贸易以外,主要由粟特商人承担民间贸易,粟特商人在唐玄宗时曾进贡过白玉环、璧等物。

有唐一代,随着历史背景的转换及中亚和西亚的文化艺术进入中原地区,玉器逐渐褪去了神秘和神圣的光环,走进寻常百姓家。自唐朝开始,玉的选料就大多使用和田玉。玉器图案在这个时期已经更加完整,雕刻的纹路也非常细腻鲜明,此时玉器上开始使用花卉图案,雕刻的花卉相似实物。

和田玉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西北地区的割据政权,如占据瓜沙二州的归义军、占领凉州等地的吐蕃残部、占据西州的西州回鹘和于阗等都向内地输出和田玉。其中,占据甘州(今张掖)的甘州回鹘进贡次数尤多,仅据《旧五代史·回鹘传》和《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门统计,在后唐同光二年至后周显德六年(924年一959年)三十余年间,即进玉十六次。这些政权进贡的玉材一般以“团”为计量单位,常常直接称作玉团,并有一团玉重八斤的事例。

当时和田玉的输出数额较大。甘州回鹘贡玉动辄以数十、上百团计,于阗国王李圣天甚至遣使贡玉千斤。过去官方垄断和田玉的买卖,到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开放了此项贸易,“晋汉以来,回鹘每至京师,禁民以私市易,其所有宝货皆鬻之入宫,民间市易者罪之。至是,周太祖命除去旧法,每回鹘来者,听私下交易,官中不得禁诘,由是玉之价值十损七八。”从此以后,玉石贸易走向活跃,虽然明清时期都曾有过中央政府力图垄断贸易的事情发生,但终归失败。这对于玉器进入寻常百姓家,对于玉器生产的商品化都有重要意义。

和田玉两宋时期

宋代使用和田玉的规模超过了唐代。据《宋史·于阗传》和《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的记载,于阗不仅经常向宋贡玉,而且在贡品中常列首位。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载:“国朝礼器及乘舆服饰多是于阗玉”,说明统治阶级多用和田玉。

张世南还记录了宋代和田玉的输入途径及分类分等:“大抵今世所宝,多出西北部落西夏五台山。于阗国玉分五色……唯青碧一色高下最多端,带白色者浆水又分九等。”和田玉输入内地,除了依靠于阗的直接进贡之外,更多则是由西北割据政权特别是西夏转贩。《宋史·于阗传》载,丝绸之路沿途上的龟兹、高昌、甘州、沙州回鹘都曾经贡玉于宋。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元昊西攻回鹘,占领河西走廊,掌握了丝绸贸易的控制权。和田玉输入宋境除经西夏外,又取经青唐(今西宁)等吐蕃统治地区入陕西的路线。

先后统治中国北方的辽金两朝,继承并发展了用玉的传统。不仅上层统治者沿用中原用玉的礼仪制度,普通人着装也可以使用玉吐鹘(即玉带),老年妇女用玉片装饰头巾,称作“玉逍遥”。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统治者禁止“庶人”用玉装饰马具,但是玉器此时已不再是贵族官僚的专用品了。这无疑推动了和田玉的输出。据《契丹国志》卷二六,《高昌国三年一次向契丹进献玉石。西夏与辽金贸易多用玉石,大定十二年(1172年)金世宗对此加以批评:“夏国以珠玉易我丝帛,是以无用易有用也。”

和田玉元代时期

元代玉器是在继承宋、辽金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料以和田白玉、青白玉为主,在加工工艺上具代表性的是多层镂空。多层镂空工艺手法在元代已经发挥到了极致,除了能在平面上雕刻出双层图案出来以外,还可以在玉料上多层雕琢,起花可达五六层,而且每层的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透视效果。

元代初期,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田玉的开采。采玉民户聚集在喀拉喀什河上游的匪力沙(今希拉迪东),以淘玉为生,被称为“淘户”。他们采集的玉石,由释站运往大都。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命玉工李秀才至和田采玉,翌年,又命令免去淘户差役。元中期以后,察合台汗国控制今新疆地区,和田玉或者通过回回商人贩入内地,或者由西北宗王进贡。元朝的琢玉工匠亦多,仅大都南城就有百余户聚居,“南城彰仪门外,去二里许,望南有人家百余户,俱碾玉工,是名磨玉局。”

和田玉明代时期

明代,玉石产地和田、莎车先后属于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统治,和田玉输出内地的首要渠道仍然是朝贡贸易。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卷中,对和田玉的历史、特点、采法等等,作了生动的综述。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欲制玉玺,时有西域商人从海道贡献和田玉。永乐四年(1406年)吐鲁番万户赛因帖木尔遣使进贡玉璞,此后西域各国进贡玉石者不绝于史。据《明史·西域传》,先后向明朝进贡玉石的有于阗、撤马尔罕、别失八里、黑娄、把丹沙等,尤以哈密和吐鲁番为多,这些玉材都取自和田。15世纪中叶,贡玉出现了数量大增、质量转劣的新情况。由于进贡玉石优劣悬殊,弘治三年(1490年)制订的回赐办法中,不得不分别规定玉石每斤赐绢一匹,夹玉石每四斤赐绢一匹。在此以前,甚至出现过十斤贡玉仅回赐绢一匹的特例。

从15世纪中期开始,和田山料玉就已大规模开采,但是明人著作中多数只提到从和田河中捞玉。可能是由于西域商人顾虑中原买主洞悉山料玉比子玉易得后,不能赢得高额利润,方对山料玉的开采秘而不宣,导致依靠传闻了解西域的明人,在山玉大规模开采一个多世纪后才获知真相。和田山料玉大规模开采的背景是明代社会各阶层对玉石的需求大大增加。在西域与内地的贸易中,玉石已成为最重要的一项商品。天启元年(1621年)以前,仅内府职掌的六家店,一年贩入北京的玉材就有五千斤。曾在弘治十三年(1500年)前后到过中国的布哈拉商人阿克伯·契达依则说:“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件商品比玉石更昂贵了。”入华的商人们带来的商品按照数量多少依次是:波斯马、粗羊毛、羊毛呢、玉石料块、金刚石等等。玉材来源的丰富,不仅改变了玉器的琢制工艺,也大大拓展了玉器市场,终于使普通人有缘成为和田玉的使用者。

和田玉清代时期

崇尚和田玉的风气在清代达到顶峰,尤以乾隆为甚,其命人雕琢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玉器中用料最多、器型最大、路途最遥远、耗时最久、费用最高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乾隆挥斥巨资从距北京万里之外的新疆采集重达万斤的巨型玉材,不吝人力、财力历时三年才将其运至内地,在扬州召集各路能工巧耗时7年终于雕刻完工。“大禹治水图”玉山,从开采到最后全部完工,历经十余年,所用的工时和造价,已无精确的资料可据,但粗略估算,至少数十万人工,耗白银更是不计其数。

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并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加以糅合变通,创造并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很强的治玉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和田玉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于阗县深山产玉处已有齐家矿坑、杨家矿坑等,商人从中大获其利,而新疆第一代采玉矿工也由此产生。

和田玉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和田玉产地成立公私合营的玉石收购站,20世纪60年代后改为国营,并开始使用炸药开采,年产量30到40吨,但质量较差,可利用率还不到一半。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报道,1981年和田玉的产量为74吨,比1980年增长了1.28倍。自20世纪90年代后,平均每年开采120至150吨。

和田玉的繁荣,归功于港台地区玉商。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田玉与昆仑玉、俄罗斯玉的价格相差无几,自80年代末开始,港台玉商疯狂收购和田玉子料,使和田玉成为市场上最昂贵的玉料,和田白玉的抛光工艺,也由台湾玉商提出。

1994年以前,国家不允许私人开采交易玉石原料。

1994年,国家放开玉石市场。

1999年,国石评选由国家地矿部和中国宝玉石协会联合启动。

2003年10月底,中国“国石”评选结束,和田玉获得“美玉”称号,被中国宝玉石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国石”。

2006年开始,玉石市场开始升温。

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奥运徽宝”共有两方,取自同一块没有瑕疵的新疆和田玉料。其中一方作为礼物赠送给国际奥委会作为奥运历史的永恒见证;另一方作为国家永久性文物将珍藏于首都博物馆。

2010年,玉石市场达到顶峰,中高档的和田玉年均升值在50%以上,年开采量在200吨以上。

2013年,受经济形势、原材料枯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市场遭遇重大冲击,也带来了新一轮的洗牌。

中国和田玉储量为28万吨,理论上还可供开采160年左右,由于和田玉无法像金银一样提纯和回收,且为一次性加工,无法再生,未来几十年内资源将面临枯竭,这也是造成和田玉作假以及和田玉价格年年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田玉矿物学特征

和田玉晶系

和田玉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和阳起石,都属单斜晶系。这两种矿物的常见晶形为长柱状、纤维状、叶片状,和田玉是这些纤维状矿物的集合体。

和田玉结构

和田玉的主要结构为变晶结构,包括毛毡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纤维一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纤维变晶结构、显微片状一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片状变晶结构和显微放射状(帚状)变晶结构。其次还包括不常见的残缕结构和交代冠状结构;

和田玉矿物颗粒虽具一定的定向性,但均不强烈,偶见颗粒具波状消光现象及塑性变形。这些均表明该变质作用应力强度在矿物的弹性限度范围之内;

和田玉的主要构造包括块状构造和片状构造,以块状构造较为常见。

矿物组成特征

和田玉基本上是由透闪石的微晶一隐晶质集合体构成的,依据矿物组分及其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显微纤维状透闪石、片晶透闪石和杂质矿物3个部分。

显微纤线状透闪石部分占组成的绝大多数,一般含量为80%—90%或更高。含量愈高,结构愈细致均一。显微纤维状透闪石依据其形态和大小,又可分为隐晶质部分、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近平行的纤维束以及放射状(帚状)纤维团等。

(1)隐晶质部分:在显微镜下无法分清透闪石的颗粒大小和形态,以基质形式存在,聚偏光现象明显,干涉色较低,交织成毡状、团块状。

(2)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由不定向透闪石显微纤维杂乱交织成的集合体,大小在显微镜下不可测,但形态可以依据消光现象大致分清。

(3)近平行的纤维束:透闪石纤维沿长轴近似地平行排列,消光方向平行于纤维延长方向。

(4)放射状(帚状)纤维团:团簇状纤维透闪石呈放射状分布,具微弱的波状消光现象。

片晶透闪石一般呈单个的片状透闪石出现,长0.05—0.20毫米,宽在0.01—0.02—0.05毫米之间,有时会更大一些,片状透闪石的长宽比约为3:1—5:1左右。其在和田玉中往往不是主要组成,大约占10%—20%左右,含量多时使和田玉的均一性和透明性受到减弱或破坏。肉眼观察和田玉时,见到的透明一半透明均一基底上有不透明略带乳白色调的、不同形态的斑状物,即为片晶透闪石的较大颗粒,好似冷凝的米汤中所见残留的煮烂的米粒,这就是工艺上俗称的“汤”或“石”。

杂质矿物所占比例甚小,一般为个别出现,总量多不超过1%。出现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白玉中,见有磷灰石和磁铁矿以及少量的檐石,磷灰石一般粒径为0.025毫米左右,磁铁矿为0.01毫米左右,橱石大小变化范围较大。磷灰石在镜下可见其典型的六方柱横切面形态,表明自形程度较好。磁铁矿呈自形或半自形。桐石在单偏光下为褐黄色,具弱多色性,自形程度较差,正交偏光下干涉色带矿物本身颜色,含量一般为几粒。青玉中杂质矿物除个别磷灰石、磁铁矿外,还具有斜黝帘石和微量的石墨。青白玉中杂质矿物主要同白玉,有时兼有青玉的矿物杂质。

岩石结构特征

和田玉主要结构有以下6种:

(1)毛毡状隐晶质变晶结构:这是和田玉最典型的一种结构,表现为:透闪石颗粒非常细微,粒度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清其轮廓,大小均一,交织成毛毡状。具有该结构的和田玉表现为细润而且致密,是优质和田玉所具备的特性。该结构在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中均可见到,与和田玉质地紧密相关。

(2)显微纤维一隐晶质变晶结构:指由纤维状透闪石和隐晶质透闪石组成的结构,其中纤维状透闪石呈弱定向排列。

(3)显微纤维变晶结构:透闪石多呈纤维状聚集,大致平行分布。

(4)显微片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指主要由片状透闪石和隐晶质透闪石组成的结构,其中片状透闪石的含量不高,具有弱定向性。肉眼观察手标本时,片状透闪石表现为斑点状杂质;若大量存在,则会影响玉石的质量,在琢磨时需要剔除,故具有该结构的玉石质地一般较差。

(5)显微片状变晶结构:透闪石颗粒呈叶片状分布,具有该结构的玉石质地一般较粗,甚至无经济价值。

(6)放射状或帚状变晶结构:该结构在和田玉中较少,是纤维变晶结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透闪石纤维颗粒聚集成帚状,并伴有微弱的波状消光现象。推断可能是在气水溶液热变质的条件下,透闪石围绕中心强烈向四周急速生长,结晶成放射状。

另外,和田玉还具有下列不常见的交代残余结构:

(1)残缕结构:包裹在变斑晶或变晶透闪石中的残余矿物,与基质中同种残余矿物沿变余层理内外断续相连。这种结构表明,在变斑晶或变质矿物原地重结晶未完全吸收和排除掉原岩相应组分、而在应力不强、反应不充分的环境下形成,为分析和田玉变质作用环境及条件提供了有效的证据。

(2)交代冠状结构:表现为片状透闪石沿被交代的白云石残骸的晶体边缘有规律的排布,证明了白云石在含热水溶液的参与下,在晶体粒间经过交代作用形成软玉,即白云石+5102+HZo(汽)+透闪石。

和田玉构造

和田玉的构造系指其组成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及配合方式。对于和田玉的构造,古代以“填密以栗”称之,与现代的“致密一致”相同,和田玉的构造可分为两类:

(1)块状构造:和田玉最常见的构造,和田玉为致密块体,构造均一,具该构造的和田玉具有毡状显微交织结构、纤维变晶结构和片状变晶结构。

(2)片状构造:和田玉成片状,这是后期构造应力所形成,具该构造的玉石多不能利用。

和田玉光学性质

(1)颜色:和田玉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白色、青色、灰色、浅至深绿色、黄色至褐色、墨色等。当和田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白色透闪石时,和田玉则呈白色。由于和田玉的化学成分中含有Mg,随着Fe对透闪石分子中Mg的类质同象替代,和田玉可呈深浅不同的绿色,Fe含量越高,和田玉呈现出的绿色越深。当和田玉中的透闪石含细微石墨时则成为墨玉。

(2)光泽:是玉石对光的反射能力,由于各种玉石的质地不同,硬度不同,以及对光的吸收、反射的程度不同,所表现的光泽也不同。和田玉可呈油脂光泽、蜡状光泽或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很柔和,不强不弱,让人看着舒服,摸着润美。一般来说,玉的质地纯,光泽就好;杂质多,光泽就弱。一般光泽油润者价值较高,光泽干涩者价值就会降低。

(3)透明度:指透过光线强弱的表现。和田玉为半透明至不透明,绝大多数为微透明,极少数为半透明。影响透明度有三个因素,一是光线的强弱,二是玉石的厚度,三是玉石对光线吸收强弱。

(4)折射率:和田玉的折射率为1.606—1.632(+0.009,-0.006),由于属矿物集合体物质,因而很少能同时读到两个数值,通常用点测法在折射仪的1.60—1.61处可见到一模糊的阴影边界。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

(5)吸收光谱:和田玉极少见吸收线,可在500纳米、498纳米和460纳米有模糊的吸收线或吸收带;在509纳米有一条吸收线;某些和田玉在689纳米有双吸收线。

(6)发光性:紫外线下软玉为荧光惰性,一般不发光。

和田玉力学性质

(1)密度一般为2.95(+0.15,-0.05)克/立方厘米。

(2)硬度:硬度是指抵抗外界压入、刻划、研磨的能力,是鉴别和田玉的重要标志之一。硬度大,则玉器抛光性好,亮度好,且能长期保存。和田玉的摩氏硬度为6.0—6.5,因结构的不同会有一定变化,一般说同一产地青玉硬度稍大于白玉。工艺界以往在划分低、高档玉中,硬度是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说来,高档玉硬度较大,低档玉硬度较小。玻璃的摩氏硬度为5—5.6,和田玉刻划玻璃会留下明显的划痕,而和田玉却丝毫不会被划伤,这也是鉴别和田玉的一个重要特征。

(3)韧度:是物体抗磨损、抗拉伸、抗压入等的能力,也可叫作抗破裂的能力。所谓韧度高,即表示物体难于破裂、耐磨这一物理指标。世界上所有宝石中,和田玉的韧度极高,仅次于黑金刚石,是常见宝玉石品种中韧度最高的。和田玉有如此大的韧度与其特有的毛毡状结构是分不开的。

(4)解理、断口: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特定的结晶学方向(一般平行晶面方向)裂开成光滑的平面性质,称为解理,其裂开的光滑平面即为解理面。宝石学中形成解理的难易程度及解理面发育特点将解理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和不完全解理四类。

透闪石具有两组完全解理,由于和田玉是矿物集台体,因而整体不见解理面,断口为参差状。通俗的理解就是人们才收藏玉时会发现玉表面有很多裂开的纹理,专业术语讲玉某个裂开的纹理为解理面。由于受晶体异向性的影响,玉存有不均匀的裂纹,这对玉器的雕琢产生影响。解理面不是破碎面,发生破碎是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律,而有解理面则沿着一个或几个方向有规律的裂开,面也显得平整光滑。

和田玉光学效应

所谓的软玉猫眼,有时又称为阳起石猫眼。是一种由平行排列的纤维状的阳起石或作阳起石和透闪石的固溶体组成的集合体,具有较好的猫眼效应。

和田玉玉质特征

和田玉质地

质地是玉石质量的综合表现,包括形状、滋润程度、裂纹、杂质等等。和田玉的矿物组成决定了其质地优良:

(1)因其粒度极细,所以质地非常细腻,是古人所谓的“缜密而栗”,为其他玉石所不及。

(2)温润滋泽。即具有油脂光泽,给人以滋润柔和之感,古人所谓的“温润而泽”,羊脂玉就是以玉滋润如羊脂一般而著名。

(3)有适中的透明度。即“水头好”,为微透明。琢成的玉件显得水灵,有生气。

(4)杂质极少。有的达到无瑕的程度,而且里外一致,是古人所谓的“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或“鳃理自外,可以知中”。

和田玉硬度

硬度是鉴定和田玉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力(如刻画、压入、研磨等)侵入的能力,在宝玉石学中通常所用的摩氏硬度就是指其中的刻划硬度。珠宝业中一般把硬度作为划分宝石和玉石的一个重要标志。宝石硬度一般在摩氏7度以上,玉石硬度一般在摩氏4—7度,摩氏4度以下通常称为彩石或雕刻石。硬度大,抛光性好,能使玉器发亮,同时也便于长期保存。

和田玉经测定摩氏硬度为6.5—6.9,硬度比较大,不同品种略有区别。一般来说青玉硬度稍大于白玉。

和田玉韧度

韧性通常是玉石内在的结合能力,也就是对外界压力或破碎力的抵抗能力。韧性大的特点是不易破碎、耐磨。软玉韧性很大,这一特点是其它玉石所没有的,可以作细工工艺。

常见宝石中,黑金刚石的韧度为10,透闪石玉为9,翡翠、红宝石、蓝宝石为8,金刚石、水晶、海蓝宝石为7—7.5,橄榄石为6,祖母绿为5.5,黄晶、月光石为5,猫眼石为3,萤石为2。如以透闪石玉韧度为1000,其他玉石或矿物相对韧度为:翡翠500,蛇纹石(如岫玉)250,石英岩10—20,石英5,刚玉2—3,云母2。可见,透闪石玉的韧度在玉石中是最大的,其抗压强度可以超过钢铁。经科学测试,中碳钢的抗压强度为1600千克/平方厘米,而和田玉的抗压强度最高可达到6541千克/平方厘米。

和田玉有如此大的韧性与其特有的毛毡状结构是分不开的。韧度大则不易破碎,而且耐磨,对于玉器的艺术造型和精雕细刻有极大好处,这是和田玉列为群玉之英的重要因素。

和田玉颜色

颜色不仅是评价和田玉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而且也是划分和田玉种类的主要依据。

和田玉的颜色与国内外其它地区的软玉相比,色调较多,自成系列。世界上透闪石玉颜色基本上为白、青、黄、黑、碧(绿)5种颜色,还有一些中间过渡色,由于含铁量很低,和田玉基本为前四种颜色,而超镁铁岩中透闪石玉含铁较高,基本上为绿色,即碧玉,按颜色,和田玉分为白玉、青玉、黄玉、墨玉4大类,其中可进一步划分,如白玉有羊脂玉、白玉、青白玉等,昆仑山河流中也产有碧玉,但原生矿属于超镁铁岩型,故不应列入和田玉中,在和田玉中以白玉和黄玉为贵,古人说:“黄如蒸粟,白如截脂,黑如纯漆,谓之玉符。”特别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罕有,仅有新疆出产,在古代人们就认为“于阗玉有五色,白玉其色如酥者最贵”。

和田玉另一特点是有璞玉,古人对璞玉非常重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说:“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之为砚托之类,价值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其纵横五六寸无瑕玷者,治以杯,此已当之重宝也,”和田玉璞玉的外皮,按特点可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色皮是玉的外皮有一层黄褐色或褐色很薄的皮(厚约1毫米),为氧化所致,从皮色可看出玉的质量,如秋梨子、虎皮子、鹿皮子等,常为上等白玉,糖玉的外皮较厚,如红糖色,且末玉矿常有此类玉,其中有白玉或青玉,石皮是外层有石质围岩,要取去围岩后才能得玉,如和氏璧是“理其皮而得宝”。

和田玉透明度

透明度是玉石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主要与玉石对光的吸收强弱有关,矿物学上一般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3种。鉴定透明度要把玉磨光,在一定厚度下看透视其它物体情况,分透明体、半透明体、微透明体、非透明体等4个级别。和田玉属于微透明体,在一般进取度下,能透过光,但看不清透过物像。

一般来讲透明度高的也叫作水头足,虽然水头足可以烘托玉石的质地、颜色,但并非所有透明度高的就是好玉。和田玉在一般厚度下就属于半透明—微透明体,虽然能够透过光线,但看不清物体。这种透明度增强了和田玉光泽的温润之感,故而和田玉器在雕刻时不宜琢制太薄。

和田玉光泽

光泽是玉石对光反射的能力。和田玉光泽属油脂光泽,这种光泽很柔和,不强也是不弱,即没有强光的晶灵感,也没有弱光的蜡质感。古人称和田玉“温润而泽”,就是它的光泽带有很旨的油脂性,给人以滋润的感觉,特别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玉就是因为有着像羊的脂肪一样滋润的光泽而闻名。

光泽是评价和田玉质地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光泽油润者价值较高,光泽干涩者价值就会降低。

和田玉声音

玉受打击后发出的声音是古人鉴别玉石的重要性质。

和田玉制成的玉磬,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越绵长,如金磬之余响,绝而复起,残音沉远,徐徐方尽,这就是玉德中所说的:“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这一特性,其他非透闪石玉所不及。

和田美玉补充介绍

  新疆自古以来以产美玉而闻名,其中又以和田玉最负盛名。其质地温润细腻,呈脂肪光泽,其声若金磐之余音,绝而复起残声远沉,徐徐方尽,非东方、南方所产之玉能比。

  羊脂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质地细腻,色如羊脂,特别滋蕴光润,给人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这是白玉中最好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仅新疆有此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和田美玉”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和田美玉”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