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特产

邓川牛

邓川牛特产照片

大理特产邓川牛介绍

乳用型黄牛动物

邓川牛因最早在云南邓川地区饲养而得名。邓川牛是中国地方黄牛品种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奶用黄牛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旱、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良特点。邓川牛体格较小,乳房较发达,具原始乳用牛体型。纯种邓川牛已经濒临灭绝,亟待有关部门给予保护。

邓川牛饲养历史

据史料记载,自汉朝开始,生活在云南邓川地区的白族人民就开始饲养黄牛,为让犊牛在哺乳期有足够的母乳,保持体格健壮,就选养泌乳量多的母牛来饲养。随着邓川牛选育工作的开展,品质不断提高,产奶量远远超过了犊牛所需的哺乳奶量,当地人把过剩的牛奶制作成营养价值高、香脆甜美、储存方便、有效期长的奶制佳品乳扇。在饲养过程中,选留泌乳期长、泌乳量高、奶汁浓稠、乳扇质量好的母牛及其后代,用青干草、蚕豆、豆糠等饲喂饲养邓川牛,一方面,推动了选育工作,另一方面,使邓川牛饲养量不断增加。经过不断选育,培育出了乳用黄牛,以产地命名,称之为“邓川牛”。到1959年,全县邓川牛存栏达2.82万头。

邓川牛改良历史

从1959年开始,在坝区,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荷斯坦牛进行级进杂交品种改良,培育邓川黑白花乳牛,经过50多的改良培育,邓川黑白花乳牛扩散到了云南各地以及陕西、四川,重庆、湖南、广西等省、市、区。据估计,有邓川牛血统的邓川黑白花存栏达到20万头以上,其中仅洱源县2009年末就有6.5万头。伴随着邓川黑白花奶牛饲养量的增加,邓川牛开始在坝区消失,仅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从1997年开始,在山区又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西门达尔牛和短角牛,进行品种改良,发展肉牛产业。

邓川牛品种特征

邓川牛体格偏小,体型细致,各部结合良好。头小而短,角短细多黑色,角型不一,有立角和横向角,角长,公牛13.5±5.4厘米,母牛为10.7±1.4厘米,角基间距离平均10.2厘米。眼明有神,眼眶多为黑色。口宽大,舌黑色是邓川牛主要特征之一,鼻镜黑色或粉红色,颈长短适中,垂皮较发达,公牛肩峰略高,母牛无肩峰。背腰长而较平,前胸略窄,胸深大,肋骨长且距离较宽,腹大,十字部宽平。臀部稍斜,臀端窄。尾细长,多超过飞节,尾帚大。四肢细致较短,前肢稍呈外向姿势,后肢多呈X状。蹄小,质地坚实。乳房较小,乳头短,乳静脉明显。

邓川牛产地及环境

邓川牛主产地为云南省的洱源县邓川地区的江尾、右所两区。洱源县位于北纬26°7′,东经99°57′,地处云南高原西部,为中山盆地地貌。县城海拔高度2067米,年平均气温14.2℃,最高29℃,最低-4℃;全年日照2167小时,平均相对湿度69%,年降雨量775.8毫米;无霜期225天。邓川地区原为邓川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形成邓川坝子。水源十分丰富,东有东湖和咏安江,西有西湖及螺蛳江,中间有弥苴河从北向南直穿坝心流入洱海,江河池塘星罗棋布,鱼虾甚多,土地肥沃,盛产水稻、蚕豆、小麦、油菜。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超过千斤,素称“鱼米之乡”。

邓川牛保护情况

纯种邓川牛的数量已寥寥无几,据查,1959年,全县邓川牛存栏达2.82万头,1980年,邓川牛存栏1.37万头,而到2006年12月,邓川牛存栏仅554头,其中,母牛存栏546头,公牛8头,牛群因近亲繁殖,饲养管理不到位,乳用性状出现退化,已成为濒危灭绝品种,亟待有关部门给予保护。

邓川牛因多年来重开发,轻保护已在洱源中心坝区消失,仅分布在部分山区,数量逐年减少。据了解,1980年,邓川牛存栏1.37万头。而最近一次(2006年12月)的统计,邓川牛存栏仅554头,其中,母牛存栏546头,公牛8头,牛群因近亲繁殖,饲养管理不到位,乳用性状出现退化,已成为濒危灭绝品种,亟待有关部门给予保护。

有关部门已注意到邓川牛的现状并认识到保护邓川牛遗传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业部、云南省农业厅有关领导、专家到洱源县,指导邓川牛品种保护工作,积极制定了邓川牛品种资源保护目标和规划保种计划。2008年安排了保种启动经费,开始实施保种工作。但由于保护工作才开始,在技术、资金等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长期支持和帮助。

邓川牛补充介绍

  我国著名的地方良种牛、中国人自己的奶牛品种———邓川牛,是全国唯一产奶用的黄牛品种,适应高热气温,耐粗饲,牛奶中的乳蛋白、乳脂率、干物质含量高,体细胞数少,是加工民族特色食品乳扇的较好原料,也是加工高档奶酪的优质原料。因多年来重开发,轻保护已在洱源中心坝区消失,仅分布在部分山区,数量逐年减少。从1959年开始,在坝区,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荷斯坦牛进行级进杂交品种改良,培育邓川黑白花乳牛,经过50多的改良培育,邓川黑白花乳牛扩散到了云南各地以及陕西、四川,重庆、湖南、广西等省、市、区。据估计,有邓川牛血统的邓川黑白花存栏达到20万头以上,其中仅洱源县2009年末就有6.5万头。伴随着邓川黑白花奶牛饲养量的增加,邓川牛开始在坝区消失,仅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从1997年开始,在山区又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西门达尔牛和短角牛,进行品种改良,发展肉牛产业,目前,纯种邓川牛的数量已寥寥无几,据查,1959年,全县邓川牛存栏达2.82万头,1980年,邓川牛存栏1.37万头,而到2006年12月,邓川牛存栏仅554头,其中,母牛存栏546头,公牛8头,牛群因近亲繁殖,饲养管理不到位,乳用性状出现退化,已成为濒危灭绝品种,亟待有关部门给予保护。

  主要特性:体形细致,各部结合良好。被毛黄色居多,黄色占26%。紫红色占22%,黑色占15%,草白色占8%,红黄色占6%,其它占23%。黑色牛有红背线或紫红背线。头小而短,角短细.公牛肩峰略高,母牛无肩峰,背腰平长,前胸略窄,胸深大,尻倾斜,尾细长,多过飞节;乳房较小,0短。成年体高:公牛107.8厘米,母牛103.5厘米。成年体重:公牛239千克,母牛228千克。日最高产奶为ll千克,乳脂率5.58%,乳中干物质为14.83%。屠宰率46.4%,净肉率35.9%,眼肌面积64.2平方厘米。繁殖率82.5%。

  保护情况:目前,有关部门已注意到邓川牛的现状并认识到保护邓川牛遗传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业部、省、州农业部门有关领导、专家到洱源县,指导邓川牛品种保护工作,积极制定了邓川牛品种资源保护目标和保种规划。2008年和2009年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分别安排了10万和29万元保种经费,当地畜牧部门及时开展了保种工作措施,在洱源全县范围内开展鉴定选育工作,通过严格的鉴定,共选育出具有邓川牛明显品种特征的72头(其中:公牛8头)牛,并分别集中饲养在右所镇焦石村委会镇焦石村和邓川镇旧州村委会桂皮村两个邓川牛保护选育示范点,由于保护工作才开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长期支持和帮助,建立一个规范的选育体系,并严格持续的开展保护选育工作,优良的邓川牛才能不会消亡。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邓川牛”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邓川牛”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