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特产

红河棕榈

红河棕榈特产照片

红河特产红河棕榈介绍

红河棕榈属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云南省红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红河棕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红河县棕榈种植历史悠久,是有名的 “棕榈之乡”,形成了种棕、采棕、食棕、歌棕、舞棕、颂棕的独特棕榈文化。红河棕榈出丝率高,纤维长而粗细不一,外观呈棕色、红棕色或褐色,纤维不蛀虫,具有拉力强、耐磨擦、耐腐蚀、耐水湿等特点。红河棕榈纤维用途广泛,可用于编织各种工业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

2014年7月2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红河棕榈”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红河棕榈历史渊源

红河县哈尼族、彝族棕榈种植和利用历史源远流长,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阿扎河乡是红河县棕榈树的原产地。

很久以前哈尼族的祖先就会用棕片缝成蓑衣,是人们外出劳作理想的防潮防寒必需品,更是红河人南下“走坝子”的行装之一。后来,由于棕片在生产生活中用途极广,哈尼族开始人工驯化、培育和大面积栽培种植棕榈。

据《红河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境内山区已有棕树种植,本世纪(20世纪)20年代有所发展”。

红河县年鉴资料显示,1968年开始当地就有棕片产量的记载。在阿扎河乡俄比东村,平均每家有超过3000株棕榈树,上百年的棕榈树有20多米高。

红河棕榈历史文化

红河县棕榈种植历史悠久,哈尼族、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种棕、采棕、食棕、歌棕、舞棕、颂棕的独特棕榈文化。

据说远古时候,在红河洛孟和哈普后山经常有老虎出没,曾有人被老虎紧追不放,危急之时,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

哈尼族、彝族居住的山区就是一片棕榈林园,棕榈树成为哈尼族、彝族一种富贵、祥和、幸福的圣树,并把棕榈树称之为“红河哈尼梯田卫土”。平时,哈尼族和彝族老人都会讲“蓑衣圣服”、“年青人不吹棕树”的故事;每逢哈尼族、彝族六月年和十月年,无论男女老少都去街上跳“棕扇舞”,唱“棕榈山歌”;每年冬春季节可尝棕笋、棕苞、棕花菜果等美食,四至五月可品棕米饭或棕米粥等有机食品。

红河县有民歌赞颂棕榈树道:“不吃你的饭,不穿你的衣,每年还送上一层皮。”“千年桐,万年棕,世代儿孙吃不穷。”

红河县《棕煽舞》舞蹈、歌曲《棕榈情愫》已成为红河流域哈尼族聚居地区民族节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民族特色表演节目。散文《棕榈》《棕榈情》《棕榈林间也耕田》《棕榈树与哈尼族》等文献是红河县棕榈文化之乡的代表作品。

红河棕榈产品特点

红河棕榈感官特征

红河棕榈树属常绿乔木,高3~10米或更高,树干圆柱形,裸露树干直径10~40厘米。直立无分枝,树干上具环状叶痕呈节状。叶圆扇形,叶柄两侧有锯齿,叶基的苞片扩大成黄褐色或黑褐色的纤维鞘包被树干,称为棕片。花单性,花期2~3月,果实阔肾形,11~12月成熟,淡蓝或黑褐色,甚坚硬。

红河棕榈棕丝为长而粗细不一的细丝,纤维长度在15~60厘米,最长达100厘米以上,外观呈棕色、红棕色或褐色。

红河棕榈品质指标

红河棕榈的棕片厚而密,出丝率高;棕丝粗长,属于中强高伸纤维,具有不蛀虫,拉力强,耐磨擦,耐腐蚀,耐水湿等优良的性能,是加工坐垫、床垫、枕头等产品的原料。其中,棕片出丝率≥50%,棕板出丝率≥30%,半纤维素≥13%,木质素≥29%,纤维素≥28.16%。

红河棕榈产地环境

红河棕榈地形地貌

红河县地处哀牢山东南端,棕榈种植区最高海拔2500米,最低海拔480米,适宜种植区1000~2000米。种植区内土壤类型有黄棕壤、红壤、黄壤、紫色土、赤红壤、燥红壤和水稻土7个土类,都适宜棕榈树的生长。红河棕榈适宜种植区域为山区、半山区和坝区。

红河棕榈水文条件

红河棕榈种植区地表水体众多,溪流纵横密布,主要河流有羊街河、罕龙河、勐龙河、大黑公河、坝南河、尼洛河和本那河,均属红河水系;水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水质好。

红河棕榈气候情况

红河棕榈种植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境内地势高低悬殊,加上南来北下的气流影响,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最高气温27.7℃,年均最低气温9.4℃,年平均气温为20.6℃;年均降雨量134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6%~84%;活动积温(10℃)的变化在1800~7600之间,年日照1700.4~2049.4小时,适宜红河棕榈的生长。

红河棕榈产品荣誉

2014年7月2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红河棕榈”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红河棕榈地理标志

红河棕榈地域保护范围

红河棕榈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红河县辖区内迤萨镇、阿扎河乡、石头寨乡、洛恩乡、甲寅乡、宝华乡、乐育乡、浪堤乡、架车乡、大羊街乡、车古乡、垤玛乡、三村乡,共13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02°37′,北纬25°05′~23°26′之间,东西长81千米,南北宽40千米。

红河棕榈质量技术要求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

红河棕榈应选择海拔为1000~2500米,年平均气温为20.6℃,土壤为黄棕壤、红壤、黄壤、紫色土、赤红壤、燥红壤和水稻土,年均降雨量1340毫米,活动积温(10℃)的变化在1800~7600之间,年日照1700.4~2049.4小时的山区、半山区和坝区种植,也可在田埂或地埂上及房前屋后种植。

2、品种

红河棕榈品种主要是通过当地野生棕榈树经过长期人工驯化、选育,培育出的适应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的马尾棕、密棕、细棕、山棕四个地方良种。

3、种植技术

3.1采种:于11~12月在采剥棕片15年以上树龄的优良母株上采种后晾干保管好。

3.2苗圃整理:选地势平坦、水源方便、土层深厚肥沃、便于运输的地块作为苗圃地,于冬春深耕翻晒,清理杂草,整地作畦(畦面宽1.2~1.5米、畦床高20厘米,畦床长视地块而异),杀菌消毒,挖好排水沟,做好苗圃地浇水设施。

3.3育苗:整理后苗圃先用有机肥料和土混合搅匀,再整平洒种子,盖上一层3厘米厚的土,出苗后再追肥;

3.4苗木规格:用二年生壮苗,苗高40~50厘米,其茎长出土壤表面,茎颈头呈蒜头形,有7~10片掌状有皱折的扇形叶片,叶面青秀无病虫斑可取苗出圃栽植。

3.5栽植:在6~8月雨季移栽。尽量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栽植前一周左右每塘施下充分腐熟的厩肥或堆肥等有机肥10千克,过磷酸钙0.25千克,与表土充分混合后填于塘内。栽植时做到根系舒张、埋土坚实,栽后灌足水,坑面松土保墒。穴面要高出水平台10~15厘米。

3.6栽种株行距:株行距2×1.5米,220株/亩。

3.7棕林管理:幼林每年5~8月中耕除草1次,深度一般以3~6厘米为宜,避免伤根,每年秋季施农家肥5千克/株,红河棕榈耐旱,平时不用灌水,但缺塘要立即补植。

3.8病虫害防治:红河棕榈其病虫害甚少,生产中很少用药,特殊情况下,如有病虫害发生,可用适当农药进行防治。

4、采收

定植5年后,每年割二次棕(棕片和棕板),间隔6个月左右;采用人工割棕,其方法为剥棕时用棕刀沿棕夹板两侧各竖割一刀,使棕片与棕夹板脱离,然后沿棕片着生的干节处环割一刀,使棕片与树体脱离,最后切下棕夹板。

5、初级加工产品

红河棕榈初级加工产品主要有棕丝、棕绳和棕垫。

5.1棕丝加工

棕丝是由棕榈树上采割的棕片和棕板经初级加工而成。

(A)加工工艺(棕片):棕片(常温)→浸泡(12~14小时)→软化(抽丝机)→抽丝→打包。

(B)加工工艺(棕板):棕板(100℃开水高温)→浸泡(35~46小时)→软化(抽丝机)→抽丝→打包。

5.2棕绳的加工

棕丝去杂后用捻绳机制成4厘米粗绳索,再扎把成纤维圈。

5.3棕垫的加工

(1)棕片棕垫

将棕片晒干,剪除棕板和棕边,按需要用手工缝制出不同规格的棕垫。

(2)棕丝棕垫

棕绳(开松解绳抽丝机)→丝圈(除尘机)→除尘(成型机)→成型(多层)→滚压叠合(定型干燥机)→定型(硫化罐)→硫化→裁剪(包装)→成品。

6、生产记录

生产过程做好全程记录,建立生产档案,对生产投入品的使用时间、次数、用量、使用方法、种植和收获时间等,记录收集归档,并妥善保存。

质量安全规定

红河棕榈产地环境按照《NY5013-2006无公害食品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执行;产品质量符合《GB/T26706-2011》和《GB/T19001-2008/ASO9001:2008》产品标准。

红河棕榈专用标志使用

严格遵守《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使用制度。在红河棕榈保护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红河棕榈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签定标志使用协议,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红河棕榈补充介绍

  红河棕榈是云南红河红河县的特产。

  红河县棕榈种植历史悠久。据《红河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境内山区已有棕树种植,本世纪(20世纪)20年代有所发展”。红河县哈尼族、彝族棕榈种植和利用历史源远流长,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棕片与棕板已成为山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并形成了种棕、采棕、食棕、歌棕、舞棕、颂棕的独特棕榈文化。 很久以前哈尼族的祖先就会用棕片缝成蓑衣,是人们外出劳作理想的防潮防寒必需品,更是红河人南下“走坝子”的行装之一。后来,棕片在哈尼族的生产生活中用途极广,也就开始人工驯化、培育和大面积栽培种植了。所以,红河县境内哈尼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习俗都与棕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棕榈制品,至今流传有“年青人不砍棕榈树,只有老年人才能砍棕榈树”的习俗,人们歌颂棕榈树说“不吃你的饭,不穿你的衣,每年还送上一层皮”,也就有了“千年桐,万年棕,世代儿孙吃不穷”的美名,当下,用棕片加工棕丝做成高档床垫,是人们享受健康保健睡眠最理想的绿色家居产品,深受消费者青昧。 阿扎河是红河县棕榈树的原产地。据说远古时候,在红河洛孟和哈普后山经常有老虎出没,曾有人被老虎紧追不放,危急之时,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 红河县棕榈种植源远流长,采剥棕片加工棕丝是哈尼族、彝族传统的产业和重要经济来源。在哈尼族、彝族居住的山区就是一片棕榈林园,如今,棕榈树成为了哈尼族、彝族一种富贵、祥和、幸福的圣树,并把棕榈树称之为“红河哈尼梯田卫土”。平时,哈尼族和彝族老人都会讲“蓑衣圣服”、 “年青人不吹棕树”的故事;每逢哈尼族、彝族六月年和十月年,无论男女老少都去街上跳“棕扇舞”,唱“棕榈山歌”;每年冬春季节可尝棕笋、棕苞、棕花菜果等美食,四至五月可品棕米饭或棕米粥等有机食品。每蓬街天,可欣赏和采购琳琅满目的棕榈工艺品作纪念。勤劳朴实的哈尼族、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棕榈文化,我县《棕煽舞》舞蹈、歌曲《棕榈情愫》已成为红河流域哈尼族聚居地区民族节日活动不可缺少的民族特色表演节目。散文《棕榈》、《棕榈情》、《棕榈林间也耕田》《棕榈树与哈尼族》等文献是红河县棕榈文化之乡的代表作品。 世界上可产纤维的棕榈科植物超过16个属100余种,但红河棕榈纤维是自然界最耐腐蚀的天然纤维,品质优良,用途极广,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渔业、交通运输、建筑、海产养殖、民用等方方面面。云南省80多个县(市)出产棕片中,红河县棕榈种植面积、棕片及棕丝纤维产量及质量均居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棕丝纤维原料生产基地县。红河县是有名 “棕榈之乡”。“红河棕榈”已成为红河县的一张名片。对此,中央电视台在农业综合频道(《每日农经》栏目)于2011年4月对我县的棕榈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近年来红河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红河棕榈”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为组长,农科、林业、棕业公司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红河县棕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红河县棕榈产业科技开发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的棕榈产业发展和科技开发。到“十一五”末全县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县林业局统计数),县内棕榈企业有棕丝加工、棕丝软垫加工和棕机械加工三种类型。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12月,全县棕个私企业有1800余户。在此基础上红河县制定了《红河县棕榈产业发展规划》,计划最终使全县棕榈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年产棕丝30万吨左右,棕丝软垫系列产品10万立方米,建成全国棕榈纤维原料种植基地、产品加工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努力把棕编工艺产品技术开发培育成为红河县、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民族区域特色的优势旅游产品名牌之一。我县现已申请和批准的棕制品商标有“红榈”、“红河迤萨”、“阿姆山”和“棕榈之乡”4个。下一步我县还要加大对红河棕榈棕花、棕果的食用及红河棕榈药用的利用开发。 红河棕榈纤维用途广泛,可用于编织各种工业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用于生产垫、毯、刷、帚以及绳索,如棕榈床垫、座椅靠垫、地毯、棕榈绳、棕榈扫把、棕榈衣等,红河棕榈出丝率高,棕片出丝率达70%以上,棕板出丝率达30%以上,纤维长而粗细不一,纤维长度在15~60cm,最长达100cm以上,外观呈棕色、红棕色或褐色。纤维不蛀虫,具有拉力强,耐磨擦,耐腐蚀,耐水湿等特点。生产出来的坐垫、床垫、枕头等产品,具有舒适性、透气性、无污染、不受虫蛀等特点,深受人们青睐,产品远销昆明、贵州、重庆、成都、广州、深圳、苏州、杭州、上海等地。

  红河棕榈

  所在地域: 云南

  申请人: 红河县棕榈产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红河棕榈产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境内,涉及辖区内迤萨镇、阿扎河乡、石头寨乡、洛恩乡、甲寅乡、宝华乡、乐育乡、浪堤乡、架车乡、大羊街乡、车古乡、垤玛乡、三村乡,共13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02°37′,北纬25°05′~23°26′之间,东西长81km,南北宽40km,种植面积66666.7公顷,棕丝年产量为30万吨。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红河棕榈”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红河棕榈”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