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特产

红托竹荪

红托竹荪特产照片

师宗特产红托竹荪介绍

鬼笔菌科竹荪属真菌

红托竹荪(学名:Dictyophora rubrovalvata M.Zang)是鬼笔菌科、竹荪属真菌子实体的菌盖钟形,顶端具穿孔,四周有肉格,表面橄榄绿色恶臭的孢体;菌托球形,紫红色菌柄圆柱形,白色中空,菌幕钟形白色,网眼多角形,担孢子为椭圆形,壁平滑,透明,其外形有椭圆形一面内凹的;也有两侧面内凹,中央有一隆脊或椭圆形表面光滑,一侧面内凹的,双核菌丝多分枝、分隔,常观察到镁状联合,个别会产生单个梭状具短柄的芽孢子;初期白色,受机械损伤时变紫蓝色。

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生长在竹林中。

红托竹荪味道鲜美,质地脆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元素。此外,从红托竹荪中提取的多糖物质,其抗癌活性远优于冬虫夏草和香菇,因此红托竹荪的商品价值较高。

红托竹荪形态特征

红托竹荪子实体的菌盖钟形,顶端具穿孔,四周有肉格,表面有橄榄绿色恶臭的孢体;菌托球形,紫红色菌柄圆柱形,长18厘米,白色中空,直径3.3厘米;菌幕钟形白色,长6.2厘米,网眼多角形,一个担子产生4-8个担孢子以8个担孢子居多,担孢子为椭圆形,壁平滑,透明,大小为2.7-3.9微米×1.4-1.8微米,其外形有椭圆形一面内凹的;也有两侧面内凹,中央有一隆脊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近圆形,一侧面内凹的,担孢子萌发可产生较长的芽管或芽孢子,双核菌丝多分枝、分隔,常观察到镁状联合,个别会产生单个梭状具短柄的芽孢子;初期白色,培养时间长后,便具有不同程度的粉红色,并分泌出橙黄色的色素渗入到培养基上;受机械损伤时变紫蓝色。

红托竹荪主要价值

红托竹荪味道鲜美,质地脆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元素。此外,从红托竹荪中提取的多糖物质,其抗癌活性远优于冬虫夏草和香菇,因此红托竹荪的商品价值较高。

红托竹荪补充介绍

  1972年,-总理在昆明品尝了云南的红托竹荪后,大加赞赏。而师宗红托竹荪则是“99昆明世博会”开园时招待贵宾的第一道佳肴。2001年8月获得中国武汉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本草纲目》载:竹荪,又名竹蓐、竹肉、竹菰、竹覃等。《藏器》曰:“竹肉生苦竹枝上,如鸡子。”李时珍曰:“此即竹荪也。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红色。”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江淮有竹肉,大如弹丸,味如白鸡,即此物也。惟苦竹生这有毒耳。”“味甘咸,寒,无毒。主治一切白痢,和姜、酱食之。”

  据现代科学分析,竹荪含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矿物元素如铁、磷、钙、钾等,含有18种氨基酸和20%的蛋白质,2.6%的粗脂肪,60.4%的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B1、B12、C、D等,对人体十分有益,常食可增强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胆固醇,改善神经功能。对恶性肿瘤、乙肝、糖尿病等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滇南本草》有“竹荪治人体五脏六腑热疾”之说。

  有关资料显示,红托竹荪全国有3000亩,师宗就有280亩,并被誉为红托竹荪中的精品。红托竹荪鲜品活体一般重50克左右,亦有重达250克者。

  师宗红托竹荪主要产于丹凤镇,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历史上就有野生红托竹荪的记载。1998年实施人工栽培获得成功之后,面积逐渐扩大,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其栽培工艺比较复杂,因而大面积拓展较慢,一般在大棚恒温下,要用野生红托竹荪进行组织培育,生成一级种后转换成二级种,再转换成三级栽培种,这一过程要半年之久。然后,每亩要用7吨干竹子切片、泡水、发酵、高压灭菌后,放置地上,一层竹,一层料,三竹三料后覆盖上1.5公斤厚的细土,再盖上松毛。春种秋采,年采两季,连采三年。亩产120公斤,每公斤售价按不同档次分别在400~800元之间。

  目前,师宗红托竹荪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有供销关系,市场前景越来越好!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红托竹荪”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红托竹荪”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