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特产

东阳竹编

东阳竹编特产照片

东阳特产东阳竹编介绍

东阳竹编属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省东阳市传统美术

竹编(东阳竹编),浙江省东阳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阳竹编在唐代早期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南宋时期,东阳竹编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并与民俗节日联系到一起。东阳竹编擅长编织立体人物、动物及传统竹篮等器皿类的工艺品,手工剖篾细如发线,柔如蚕丝,精编细作,逼真传神。东阳竹编产品以篮、筐、箱、箩、箕、篓、笠等生活用品较为常见。

2008年6月7日,竹编(东阳竹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51。

竹编(东阳竹编)历史渊源

据考证,东阳竹编在唐代早期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作为唐宋时期婺州窑系重要代表的东阳歌山窑址始于唐代早期,终于南宋,对其的发掘中发现,有大量用于建造歌山窑的东阳竹编产品,说明在唐代早期东阳竹编就已大量应用于生产领域。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送腾庶子致仕归婺州》中写道:“春风秋月携歌酒,八十年来玩物华。已见曾孙骑竹马,犹听侍妇唱梅花。人乡不杖归时健,出郭乘轺到处夸。儿著绣衣身衣锦,东阳门户胜滕家。”诗中提到了孩童骑着东阳竹马游玩的情景。这说明东阳竹编除了在生产领域,在儿童游戏领域里也有出现。

南宋时期,东阳竹编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并与民俗节日联系到一起。不同的竹灯在喜庆的民俗活动中使用,也在扫墓祭祖场合使用。东阳竹编已经朝工艺化方向发展,成为当时民俗节庆的主要节日工艺品。

明清时期,东阳竹编技艺发展迅猛,实用性与艺术性进一步紧密结合。康熙年间《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今作税入条编矣。”这表明东阳竹编已成为清廷贡品,并且竹编生产已经具有一定的商品规模,成为清代纳税的对象。

从民国开始,东阳竹编成为传统出口工艺品。马富进编制的竹编产品体现了当时东阳工艺竹编的最高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东阳竹编事业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民间转向集体,并开始兴盛。

竹编(东阳竹编)文化特征

竹编(东阳竹编)色彩表现

传统的东阳竹编设色,一般用朱、黑、黄加金线四色,单纯、古朴、大方,给人们一种富丽、庄重的感觉,当下东阳竹编仿古产品和器皿器具类作品中,仍较多地采用这种传统设色方法。当代东阳竹编的设色,在继承传统设色方法优点的基础上,讲究“同一色调,少量对比”,追求庄重大方、和谐恬静、淡雅清新。“同一色调”,就是根据创作意图和美学原理,以相近的两三种颜色作为作品的主色调,如利用竹的本色作基调,参差立棕、淡棕或黄棕,形成总的暖色基调;“少量对比”,就是采用诸如穿插几条色差较大的黑色篾丝等手段,达到提神醒目、画龙点睛的效果。东阳竹编的设色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红配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白比黑,分明极。”这组广为流传的设色口诀,概括了东阳竹编设色的基本规律。

竹编(东阳竹编)造型设计

传统的工艺竹编基本上由艺人各自完成创作,大都通过腹稿心算默记边做边改完成创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设计。到工厂化生产的计划经济年代,随着工序分工的细化,工艺竹编分化出了设计、剖篾、编织、造型装配、着色油漆等工序,设计作为作品创意的首要任务,得到强化和重视。东阳竹编工艺厂设立了设计研究所,调集精兵强将专门从事创意设计。

竹编(东阳竹编)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东阳竹编工艺与烫金、印花、刻镂等装饰技艺相结合,较好地展示出竹的韵致和文化品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民间工艺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东阳竹编传承人老龄化趋势明显,平均年龄在四十岁以上,而学习竹编工艺的青年人数偏少,导致东阳竹编后继乏人,传承陷入困境,亟待保护抢救。

传承人物

何福礼,男,汉族,1944年11月5日出生,浙江省东阳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竹编(东阳竹编),申报地区为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东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获得“竹编(东阳竹编)”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东阳竹编补充介绍

  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国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称为东阳工艺美术界的两朵奇葩。

  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国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称为东阳工艺美术界的两朵奇葩。它在殷商时代开始问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宋代以编织声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已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擗清朝康熙<<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质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可见东阳竹编在清朝以前就被选为贡品而闻名于世。到了清末民初,东阳竹编进入全盛时期。

  东阳竹编工艺历经千余年的洗炼,其作品已达美轮美奂境地。早在1915年东阳竹纺工艺吕就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赛会上获奖。1984年创作完成的大型竹编屏风<<九龙壁>>,以其高超的编织技艺,获得第四避、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被列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而永久保存。1994年,人物竹编<<渔翁>>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杯奖”。

  经历代东阳竹编艺人的努力,竹编工艺还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巧妙地与园林建筑、室内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在西湖阮公墩、杭州花港公园、德国汉堡市“新北京酒家”等处,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以富丽中显淡雅,清幽中含华贵的独特风格,为世人所称颂。据清代康熙年间《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当时的竹编工艺,主要生产门帘、果盒、托篮等产品,其中书箱、香篮还广泛流行于绍兴、诸暨、嵊州、新昌一带。清朝以前选为贡品,清末民初为盛,早在1915年即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阳竹编枯木逢春,蓬勃发展,先后获轻工部优质产品、浙江精品、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银杯奖及金杯奖、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金奖等。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东阳竹编”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东阳竹编”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