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特产

仙居花灯

仙居花灯特产照片

仙居特产仙居花灯介绍

仙居花灯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省仙居县特色传统工艺品

仙居花灯是浙江省仙居县特色传统工艺品,元宵节节日习俗。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种类繁多。如横溪、板桥的板龙灯,高迁上屋村的长旗灯,朱溪、下各的跳跳马灯,下塘村的鲤鱼跳龙门灯、田市镇水口山村的卷地龙灯,前王村的轿里狮子灯、推虾灯等等。每逢元宵佳节,仙居山乡各地花灯竞彩,热闹非凡。犹为奇妙的是仙居皤滩“针刺无骨花灯”,被人们誉为“灯海明珠”。

仙居花灯历史渊源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又称“唐灯”或“神灯”,明清时技艺趋于成熟。传说唐开元年间,皤滩村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路,被一仙女以一盏“神灯”引路。此灯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灯身没有骨架,全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秀才返家后,依样画葫芦进行精工制作。制成后悬挂在自家门口,人见人爱、赞不绝口。“神灯”在秀才家落户后,仙女即变作村姑与秀才结为夫妇,夜夜陪秀才诵读诗文。大考之年,秀才得中状元。后来人们就把这盏无骨花灯称作“状元灯”。随后,状元又把这种灯进献到宫里,从此皇宫就有了“无骨小宫灯”。状元夫人山姑逐渐把这种“神灯”的制作技术传授给皤滩村的村民,从此,这种神灯的制作工艺就长期流传在仙居民间。

据当地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仙居皤滩古镇已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家家挂上“状元灯”,表示书香门弟,预祝状元及第。皤滩古街的“大明堂”、“大学士府”的梁柱马腿上就雕有这种“无骨花灯”。

清朝时期,灯的式样、品种进一步发展增多。其中有一种叫“珠兰灯”的花灯,灯周围的花纹是由一种叫“水上浮”的绣花针刺成,是进献皇帝的贡品。在杭州展出,外宾赞不绝口,称之为“神奇的无骨花灯”。

解放后,由于“大跃进”、“文革破四旧”等种种历史原因,仙居无骨花灯几乎失传。1984年春节,仙居皤滩古镇举办了首次花灯会,盛况空前。但有一位古稀老人暗示可惜没有无骨花灯,一句话点醒了文化站站长李相满。他预感到,这是一种艺术遗产,将要失传,自己作为一名文化干部,有责任挖掘当地璀璨的古典文化,非立即抢救不可。他于是立即进行挖掘,历经千辛万苦,于1985年终于整理出七个花灯品种。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对无骨花灯工艺进行了大胆修改设计和创新,先后整理出27个传统品种,52种分枝品种,使失传50多年的“仙居花灯”重放异彩。

仙居花灯艺术特色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系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得名,其发源地在浙江省仙居县皤滩,后延及横溪、白塔、田市、下各、朱溪等乡镇。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灯面图案由光线透过刀凿针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亦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单灯风姿卓越,组灯气势恢弘,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在仙居当地,既用作馈赠的礼物,又用于民居装饰,在民间节庆活动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无骨花灯的花色品种曾经多达八十余种,现已抢救恢复27种,挖掘、保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仙居花灯工艺流程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绘图,粘贴,熨纸、剪订、凿花、拷贝、刺绣、竖灯、装饰等十多道主要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专门技术人员操作。皤滩花灯协会年青姑娘金巧燕、刘红娟、王娟嫦等已基本掌握了花灯制作的各道工序。一盏花灯制作工时少到三五工,多则上百工。仙居无骨花灯从挖掘、研制已进入第四代产品,还有许多传统品种还需进一步研究开发。为使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为人类带来无穷的美感乐趣,仙居文化人正在寻找规模制作的方法,让花灯商品化。

仙居花灯保护措施

“仙居花灯”曾先后荣获县市花灯大展赛一等奖,“浙江省首届优秀艺术作品展银奖”、“浙江省特色灯彩大展金奖”、“1996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展金奖”、“1996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浙江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众多媒体对“仙居花灯”都作了详细的报道。仙居花灯还得到了中外游客的啧啧赞叹,被誉为“中华瑰宝”、“灯海明珠”。2000年仙居县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2月,仙居选送的针刺无骨花灯———“龙凤灯”入选国家邮政局的《民间灯彩》五枚邮票图案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仙居县的李湘满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在新时代,仙居花灯的传承也与创新结合,“百科校园”官方微博首次非遗直播就介绍了仙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工艺。在研究所的花灯制作室,县级无骨花灯继承人刘红娟在直播中热情地为全国观众讲解了花灯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并现场展示了绘画、剪样、凿花、刺绣等几道工序。“学习无骨花灯是需要耐心、细心的,制作花灯步骤多,手艺精细,沉不下心来是学不好的。”刘红娟说,“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并且愿意走进、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该活动全权由仙居城峰中学高三学生张钰漾操办。从2016年至今,他是华东区唯一的百度百科高中生校园大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非遗的保护做点事情。”当提到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时,张钰漾说,“我们年轻人有责任去传承祖辈留下来的的宝贵财富,把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仙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仙居花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公示,仙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的仙居花灯项目合格。

仙居花灯补充介绍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系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得名,其发源地在浙江省仙居县皤滩,后延及横溪、白塔、田市、下各、朱溪等乡镇。

  相传无骨花灯始于唐代,俗称“唐灯”,明清时技艺趋于成熟。199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金奖、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灯面图案由光线透过刀凿针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亦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单灯风姿卓越,组灯气势恢弘,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在仙居当地,既用作馈赠的礼物,又用于民居装饰,在民间节庆活动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无骨花灯的花色品种曾经多达八十余种,现已抢救恢复27种,挖掘、保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仙居花灯”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仙居花灯”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

您可能对以下特产感兴趣
皤滩花灯
雁塔花灯
泉州花灯
胜芳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