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特产

薄壳

薄壳特产照片

濠江特产薄壳介绍

贻贝科肌蛤属动物

寻氏肌蛤(学名:Musculus senhousei):亦称海瓜子或薄壳,是贝类海产品,是一种浅色的小蛤蜊,贝壳小,略呈三角形,壳长17-24mm,壳高约为9-12mm,壳高略大于壳宽6-8mm。壳薄而透明。壳顶位于近前端背侧,至最前端的距离约为饺合部的1/4。腹缘直,中部微向内凹,两壳极膨胀,壳表面为黄褐色或绿褐色,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壳内面灰白色,具珍珠光泽。

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群聚生活,每年8-9月产卵繁殖。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沿海人野生食用贝类之一。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的滩涂上。

寻氏肌蛤形态特征

寻氏肌蛤亦称海瓜子或薄壳,是贝类海产品,是一种浅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状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因壳薄故名薄壳。贝壳小,略呈三角形,壳长17-24mm,壳高约为9-12mm,壳高略大于壳宽6-8mm。壳薄而透明。壳顶位于近前端背侧,至最前端的距离约为饺合部的1/4。腹缘直,中部微向内凹,足丝孔不明显。后缘圆形。两壳极膨胀,生长线及放射肋均细而均匀。壳表面为黄褐色或绿褐色,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有时壳顶的壳皮剥落,露出白色壳质。壳内面灰白色,具珍珠光泽。外套痕及闭壳肌痕均不明显。铰合部有一排细密的齿状突起。足丝褐色,极细软。

常成片粘连在一起,用足丝附着在泥沙中。生殖腺成熟时雌性呈橙黄色、雄性呈乳白色。外壳薄如蝉翼,轻捏即碎,透过外壳能直接看得清里面虫肉的颜色,潮汕人形象的叫它薄壳。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常潜于泥涂中约5至6厘米处。肉肥,盛产于梅季。

寻氏肌蛤主要价值

寻氏肌蛤繁殖力强、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因而又是福建闽东闽南对虾养殖重要的饵料来源。寻氏肌蛤是比较理想的对虾饵料,特别是夏秋高温期投喂,水质不易变质。因此进行寻氏肌蛤的人工增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寻氏肌蛤也称海瓜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调节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平咳喘等功能。海瓜子壳甚薄,体表有粘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钙等多种营养成份,含有多种营养元素,而且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大众化海产品,海瓜子在3月和8月这二个月为最佳,此时的海瓜子头大脂厚,体黄,味道鲜美,海瓜子吃法各异,一般有葱油、干菜海瓜子、茄子海瓜子,也可以酒渍、腌制。沿海人们一般也最喜欢食用腌制的,其具体制作方法如下:挑选个大且鲜活的黄泥螺,筛去海瓜子表面粘液,洗净、去掉水份,放入容器内,加盐少许、黄酒若干,然后将容器口封住,腌制一星期左右即可。装盆后上面放几片蒜片即可食用。此菜的特点是保质期长,异香扑鼻。

寻氏肌蛤保护级别

尚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薄壳补充介绍

  薄壳学名寻氏肌蛤。贝类海产品,因壳薄故名。
  它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喜群聚,常成片粘连在一起,用足丝(俗称锭)附着于泥沙中。成熟时雌性呈橙黄色,雄性呈乳白色。有野生和人工放养两种。潮汕首创养殖薄壳,达濠凤岗村最为出名。其肉味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实,薄壳的全身都是宝。
  薄壳米味道鲜美,是颇具潮汕特色的食品佐料,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剔去肉的薄壳壳,既可烧成贝灰,用作建筑材料;也可磨粉加工成动物饲料添加剂,是高级的辅助饲料。 加工薄壳米用过的汤水,经过滤可制成蚝油。泥锭泥水则是富含钙质和高盐度的有机肥料。
  据悉,由于薄壳米加工技术性高,劳动强度大,目前优秀技术工已越来越难找。希望这一古老而奇特的加工技术得以改良和发扬,让薄壳米这一独特的潮汕美味香飘海内外!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薄壳”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薄壳”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