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特产

湟鱼

湟鱼特产照片

刚察特产湟鱼介绍

鲤科裸鲤属动物

青海湖裸鲤(学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是鲤科、裸鲤属鱼类。鱼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体裸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背鳍具发达而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青海湖裸鲤为冷水性鱼类。喜栖息于滩边、大石堆间流水缓慢处、深潭或岩缝中,适应性强,在半咸水(青海湖水盐度为12~13‰)或淡水中均可生活.青海湖裸鲤平时多在湖的浅水区活动觅食,冬季在深水处越冬,度过4~5个月的冰冻期。青海湖裸鲤是一种广谱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成鱼也常吞食腐烂的植物碎屑、水生昆虫和鱼类。青海湖裸鲤分布于青海湖及其附属河流布哈河、巴哈乌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黑马河、伊尔德马河、倒淌河等。

青海湖裸鲤形态特征

背鳍Ⅲ-7~8;臀鳍Ⅲ-5;胸鳍Ⅰ-17~19;腹鳍Ⅰ-8~1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3~45,内侧24~48。下咽齿2行,3·4~4·3。

体长为体高的4.4~5.4(4.8)倍,为头长的3.3~4.8(3.9)倍,为尾柄长的5.3~7.8(6.7)倍,为尾柄高的9.8~14.2(11.2)倍。头长为吻长的3.2~4.8(3.7)倍,为眼径的4.0~6.7(5.6)倍,为眼间距的2.8~4.1(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8(2.1)倍。

体延长,稍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圆。头锥形。吻钝圆。口亚下位或近端位,口裂呈马蹄形。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无须。眼稍小,侧上位眼间较宽,较圆凸。颏部和颊部的粘液腔发达。体裸露无鳞,肩鳞明显,为2~3行排列不规则的鳞片,臀鳞每列21~32枚,其行列的前端一般可达腹鳍。侧线完全,近直形或在胸鳍起点之后上方稍下弯,后伸入尾柄之正中。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强壮,其后缘每侧具明显锯齿13~34枚背鳍起点至吻端之距离等于或稍小于其至尾鳍基部之距离。腹鳍起点一般与背鳍第二或第三根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其末端后伸可达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之间距离的1/2处。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之前。胸鳍末端后伸达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之间距离的2/3至3/4处。臀鳍较长,其末端后伸一般达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的2/3至3/4处。尾鳍叉形,约等长,小个体上叶稍尖,下叶略钝,大个体上下叶均钝。性成熟雄性个体的背鳍基底较长其末根不分枝鳍条与其前一根不分枝鳍条之间距扩大,由一皮膜相连臀鳍最末两根分枝鳍条变硬,最末根分枝鳍条分叉明显胸鳍和腹鳍也较雌性个体为长。

下咽骨狭窄,呈弧形,其长度为宽度的2.6~4.0倍下咽齿细圆,顶端尖,稍弯曲,咀嚼面凹入呈匙状。肠管长度为体长的1.6~2.2倍。鳔2室,其后室长度为前室长的2.0~2.6倍。腹膜黑色。

体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侧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少数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微带浅红色或浅灰色,无斑点。繁殖季节性成熟雄性个体的体后部以及臀鳍和尾鳍上都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青海湖裸鲤主要价值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唯一的捕捞对象,年产量数千吨。肉味鲜美,富有营养,含脂量高达12%,蛋白质占16.14%,一般制成鱼干外运销售,深受群众的喜爱。

青海湖裸鲤栖息环境

青海湖裸鲤为冷水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浅水中,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入冬则潜居于深潭、岩石缝中。适应性强,对生活条件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较小的水塘和较浅的湖边都能生活,在咸淡水里也可生活。幼鱼孵出后,即成群游泳,多集群于河口浅水地区。喜栖息于滩边、大石堆间流水缓慢处、深潭或岩缝中,适应性强,在半咸水(青海湖水盐度为12~13‰)或淡水中均可生活。

青海湖裸鲤保护现状

青海湖裸鲤保护级别

1979年在国务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列为中国重要或名贵水生动物,1994年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列入鱼类优先保护物种二级名录,2004年在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物种。

青海湖裸鲤资源状况

青海湖渔业是195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的,由于管理不善,捕捞强度过大,导致资源量急剧下降,破坏了青海湖裸鲤群体的自身平衡能力。1973年通过对1958年青海湖裸鲤开发之初到1970年的捕捞量以及渔获物组成的分析发现:产量从1960年最高的28523吨,下降到1970年的4957吨,平均尾重由1962年的0.625千克下降到1971年的0.325千克,青海湖裸鲤的生殖群体已遭到很大破坏,并提出了限制捕捞规格、捕捞数量和捕捞季节等恢复性措施。而1980年对青海湖裸鲤种群数量变动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渔获物个体大小的下降是开发利用的正常现象,并不表明青海湖裸鲤资源的衰退,而且认为青海湖裸鲤有较强的群体补充能力,当时的捕捞强度适合于青海湖的渔业生产,并且提出4800吨的年捕捞量是适合的,能够满足群体补充的需要。

青海湖裸鲤保护措施

1982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第一次对青海湖采取封湖育鱼2年的措施,限产4000吨。1986年11月20日到1989年10月31日第二次对青海湖实行封湖育鱼,在此期间限产2000吨。1990年对封湖前后裸鲤种群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经过封湖青海湖裸鲤的种群数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其平均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仍明显高于1980年,据此认为封湖育鱼有明显成效,对促进资源的回l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繁殖力的提高还是说明青海湖裸鲤资源已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虽经3年的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群体数量仍未达到青海湖生态平衡的自然结构,封湖育鱼的力度还须加大。1994~200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对青海湖实行封湖育鱼,限产700吨,但效果并不明显,裸鲤资源继续衰退,种群结构发生变异,这种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1995年中国水产学会海洋渔业资源专业委员会考察青海湖渔业资源,估算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约为7500吨,平均只有1.74吨/平方千米。从2001年1月1日起,青海省人民政府第四次实施封湖育鱼计划,封湖期为10年,实行零捕捞政策。2001年以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运用水下声纳探测系统探测青海湖裸鲤年可捕资源量,表明资源恢复有上升趋势。

湟鱼补充介绍

  湟鱼,学名裸鲤,鲤亚科,裸鲤尾。体长形、全长60厘米左右、稍侧扁,头锥形,口呈马蹄形,唇狭窄、无须,身体无鳞,故称裸鲤,体背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红色或者浅黄色。裸鲤栖于青海湖及环湖各河流,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它同泰山的赤鳞鱼、富春江的鲥鱼、洱海的弓鱼和油鱼,并称我国五大名鱼。

   为了适应高原环境,湟鱼脱去身上的鳞,变成无鳞水鱼,在青海湖里繁衍栖息,成为青海湖特有的鱼种。湟鱼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耐盐和碱的鱼,但它们却是淡水鱼。由于湖水很冷,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十年才能长一斤,若不加以控制捕捞行为,将导致湟鱼资源枯竭,青海湖也将成为“死湖”。为此,国家将湟鱼列为了保护动物,最近的一次封湖令一直到2010年,这保证了越来越多的湟鱼能从这里出发,去往产卵地,给青海湖湟鱼暗淡的生存前景带来了无限生机。

   每年夏季六、七月份是湟鱼繁殖季节,也是观鱼的最佳时节。为了繁衍后代,湟鱼只能选择一趟艰苦的跋涉。盛夏之际,它们密集成群,溯河洄游刚察境内的沙柳河、布哈河、泉吉河受精排卵。通过浅滩时,背鳍露出水面。恰似千帆竞发,最终在适宜的产卵地方形成数十里河道“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特景观,真可谓是生命演绎的奇迹。

   素有“黑美人鱼”之称的青海湖裸鲤仅在哈尔盖河;沙柳河则盛产“白唇墨鱼”;布哈河的裸鲤大多脊背显黄或通体呈黄金色,腹部发白,名曰“金龙鱼”;吉尔孟河裸鲤与布哈河极相似,但其背略灰,称之为“青海青”;泉吉河裸鲤背部分布密集圆点状,类似飞舞彩蝶般花斑,且两侧有大小不一,名曰“黑脊彩斑鱼”。

   每年的6、7月份是湟鱼繁殖季节,也是观鱼的最佳时节,为了繁衍后代,湟鱼只能选择一趟艰苦的跋涉。盛夏之际,他们密集成群,逆流洄游到青海湖五大支流受精排卵。通过浅滩时,背鳍露出水面,恰似千帆竟发,最终在适宜的产卵地方形成数十里河道“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特景观,真可谓是生命演绎的奇迹。成为刚察草原上一道靓丽而神奇的景观。为保护湟鱼资源,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关爱渔业资源的良好风尚。刚察县委、县政府每年在此期间都要在沙柳河畔举行“青海湖观鱼放生节”。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湟鱼”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湟鱼”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