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特产

阳城犁镜

阳城犁镜特产照片

阳城特产阳城犁镜介绍

山西省的无形文化遗产

阳城 犁镜的铸造技艺是山西省独有的一项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犁镜是耕犁的重要部件,安装于犁头上方,用以翻土,因常与土块相摩擦致表面发亮而得名。

阳城犁镜历史溯源

相传犁镜铸造在明末由山西省晋城犁川传到河南境内的新安县白沙镇,再传至济源北部太行山区。如此辗转相传,最终到太行山麓的阳城,因阳城得天独厚的富铁矿和充足的木炭、耐火土、石英砂资源,成为犁镜的主产地。阳城县离县城所在地百里之外的东冶镇则是出产铁矿的地方,其矿石质软纯洁,含磷高、含硫低,南部山区坚硬木料为料烧制的三寸茬、七寸炭的生熟木炭也是铸件的必要原料,为铸犁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早在明清之际,阳城的犁镜铸造已甚兴盛,最盛时期有犁炉近百座,年产70万片,除供应国内各地区外,还远销朝鲜、日本、尼泊尔、不丹等国。阳城犁镜也就成了名满天下、老少皆知的名牌产品。由于销售地域广阔,各地区地貌、地质、作物、耕具和耕作技术的不同,阳城犁镜备有多种规格,相传达500余种,常用的也有百余种,因而有“错贩犁镜饿死人”的俗谚。阳城犁镜质地优良、利土、耐磨、省力,凡镜面有黑筋、豁鼻、冷炸、热炸、边不圆、口不齐、声不脆、浇不足、有孔洞缺陷的,一概不得进入销售渠道,号称“十不收”。这一讲求诚信、对顾客高度负责的技师保障体系,是阳城犁镜历久不衰、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根由所在。

据传,阳城犁镜的生产是由原先五家独行形成,制作模型是阳城上芹村李氏的独行,修造犁炉升火用的大风匣是晋城南村李氏的独行,制炉铸镜(包括设计、盘炉、修炉)是河南济源东许村炉工的独行,铸造犁镜特用的矿石和木炭是阳城南部山区的独行,出售产品是河南怀庆府的独行,五家独行各藏绝技,都不外传,直到清朝后期,才打破了那种独行独占工艺的生产格局,阳城掌握了全套生产技能,成了名副其实的产销地。从铁范制作、犁炉修筑、炉料制备到鼓风溶炼、炉前控制、浇注精整等套套工艺完备、精湛,富有有特色和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工艺

阳城犁镜产品特点

阳城犁镜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光滑耐磨,翻地不粘泥,即省畜力又节省人工;二是产品多样化,有桃叶、杏叶、兔耳、鹰嘴、驴脸、鸡窝、纱帽、瓜皮等,约180多个品种,能够满足各地对犁镜不同规格品种的要求,阳城犁镜在全国和全省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连连夺魁,被誉为历史名产。

阳城犁镜保护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传统的手工业生产为现代工业所取代是大势所趋。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阳城仍有犁炉社10余家,后来已无一家维持生产,工具装备流失严重,若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抢救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将毁于一旦。传统工艺抢救保护在发达国家已行之有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就阳城犁镜来说,传统上以木炭为燃料,于生态环境有碍;而随着步犁使用范围的缩减,对犁镜的需求量也呈现萎缩之势。

铁范铸造是我国冶铸技术的一项重大发明创造,比欧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从战国到汉魏时期,铁范被广泛用于铸造铁农具和手工工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历史作用,南北朝以后手作农具多由铸制改为锻制,是为农具制作中的大宗产品,阳城犁镜其源甚古,据老艺人口头相传,至少可上溯到宋元时期,阳城犁镜为传统铁范铸造存世之唯一实例。

阳城犁镜补充介绍

  阳城犁镜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光滑耐磨,翻地不粘泥,既省畜力又节省人工;二是产品多样化,有桃叶、杏叶、兔耳、鹰嘴、驴脸、鸡窝、纱帽、瓜皮等,约180多个品种,能够满足各地对犁镜不同规格品种的要求。阳城生铁冶铸工艺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阳城犁镜”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阳城犁镜”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