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特产

中江白芍

中江白芍特产照片

中江特产中江白芍介绍

中江白芍属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四川省中江县特产

中江白芍,四川省中江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中江白芍栽培历史悠久,中江县自然气候和土壤生态条件优越,有利于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栽植历史悠久、发展快、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一直是中江县出口创汇的道地药材。中江白芍具有干品根粗状结实,质地坚实,不易折断,气微,味微苦、酸,药用成分高等特点。2011年4月,中国特色之乡组委会正式授予中江“中国芍药之乡”称号。

2013年09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中江白芍”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江白芍历史溯源

中江白芍习称川白芍、又名中江芍,与杭白芍(浙江杭州)、亳白芍(安徽亳州)齐名,栽培历史悠久,是中江县出口创汇的地道药材。

中江白芍栽培,源于清乾隆时期,始载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中江县志》(嘉庆版)。清宣统二年(1910年),县内输出药材岁收白银25504两。

民国元年(1912年),岁产干芍100余吨。民国十五年(1926年),种植白芍1000亩,总产近200吨,远销国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种1133亩,总产400余吨,亩产250千克,外销150余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种247亩,总产52.75吨,亩产214千克。

1956年夏,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植物专家三人到中江辑庆二村考察白芍生产。

1959年,原石垭公社建立白芍生产队,又称“白芍农场”。

1977年,种1472亩,总产804.8吨,亩产547千克,为解放后亩产最高年。

1985年,减为530亩,总产150吨,亩产283千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专家和客商又多次来中江考察并签订贸易协议,中江白芍85%出口日本,从此,中江白芍优质商品饮誉东南亚,并成为中江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类型。

2000年3月,中江县人民政府以(2000)13号文件,请德阳市政府转呈四川省政府将“优质无公害中江白芍产业基地”项目列为省重点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提出了“优质无公害中江白芍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2001年12月,中江县农业局也以“中江白芍优质无公害生产基地”向省上呈报。

为保证中江白芍的质量和市场地位,中江在2005年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后,又于2006年制定《中江白芍》、《中江白芍产地环境条件》、《中江白芍生产技术规程》三项地方标准,建立了标准化生产体系。

2008年,中江成功注册“中江白芍”原产地证明商标。中江已经成为全国标准化、无公害白芍产销基地。

2010年起,中江提出打造“中国情花源中国芍药谷”,建设芍药谷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以中医药养生为特色的芍药主题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品牌。芍药谷景区是四川乃至中国最大的白芍种植区。已经完成整体规划,集中种植了红色类、粉色类、白色类等芍药品种近1万亩,投入500多万元加快农业生产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度,“万亩芍药花海”的国家4A级特色乡村旅游区已初具雏形。

2013年,中江县举办首届芍药花生态旅游节,至2017年,芍药谷主景区共接待游客168万人次,旅游直接经济收入5.3亿元,拉动全县旅游收入21.2亿元。

中江白芍产品特点

中江白芍品质特性

中江白芍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具有根粗、肥壮、质坚、体重、粗足、表面光滑、色泽黄白适度、内心白色等特点,其有“银心”白芍之称。中江县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适中,产地土壤主要为紫色土,土壤质地适中、酸碱适宜,速效磷和有效铁、锰、铜含量充足,非常适合中江白芍无公害生产的要求。中江白芍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其大面积人工栽培的单位产量、药品效价、根条色泽、外观形态居中国之冠,享誉中外。

《芍药》(杨俊、方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1版)称,白芍历史上的地道产区为安徽亳州(亳芍)、浙江杭州(杭芍)、四川中江(川白芍)。《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卢赣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版)载:浙江所产为杭白芍,为著名地道产品,安微所产为亳白芍,四川所产为川白芍或中江白芍,均为名品;川白芍,认为产于中江者为最佳,名为中江白芍,其外皮光滑,白里透红;产于渠县,达县一带为渠县白芍,外色呈淡棕,表面粗糙,产于铜梁等地为铜梁白芍,品质较次;其它产地,如山东菏泽产,似于亳芍,湖南所产,则似于川芍,但不及中江白芍。《中国中药区划》认为,独具特色的中江白芍,其品质优良,具有根粗、肥壮、质坚、体重、粗足、表面光滑、色泽黄白适度、内心白色等特点,有“银心”白芍之称。《中药商品鉴定学》载明:“川白芍断面粉红细腻,有菊花纹,味较浓,药效高”。检测国产栽培三年生主流生晒芍药商品中的芍药甙含量结果,以四川中江白芍商品最高,为3.11—3.25%,比杭白芍高6.82%,比亳白芍高72.06%;日本株式会社盲测中江白芍商品的芍药甙含量是3.41%,变幅为2.79—4.61%。

中江白芍药用价值

白芍为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芍药,根(多为栽培品)供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载,白芍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是中医传统常用要药。研究表明,根以含芍药甙为主要的有效活性成份(3.3—5.7%),还含有少量羟基芍药甙、苯甲酰芍药甙、芍药内酯甙、芍药新甙等等,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心肌SG的摄取和心营养性血流量,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及降低血压、引起睡眠、反射消失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因血虚肝旺引起的头痛、头晕、胸肋疼痛、耳鸣、烦躁、泻痢腹痛、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血汗盗汗及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的治疗。近年来,对白芍与人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白芍与人参均有抗应激、抗疲劳、镇静,增进学习和记忆能力,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抗辐射,抗肝毒性,抗炎等作用;而白芍却在镇静,治疗乙肝、改善睡眠等方面优于人参。

中江白芍产地环境

1999年受中共中江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四川农业大学组成的专题研究组完成的《中江县中药材栽培生态布局及栽培技术可行性论证报告》称:

①中江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合丹参、白芍等中药材生产。中江县的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适中。产地土壤主要为紫色土,质地适中,以中壤土为主,水气协调,耕性良好;酸碱性适宜,以中性至微碱性为主;营养条件能基本满足生产的需要,特别是土壤速效磷和有效铁、锰、铜充足。主要问题是有部分(主要是石灰性土壤)的有机质和氮、钾供应不足,有效锌、硼较缺乏,但可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加以解决。

②环境质量适合无公害生产要求。大气质量好,全部监测参数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3095—82),属清洁级;农业灌溉用水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也属清洁级;土壤未受污染,各监测参数均未超过“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中规定的范围,属清洁水平。产区农业环境完全适合无公害生产要求。

③产地土壤资源丰富。中江中药材栽种的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该县境西北龙泉山脉地区,幅员面积500余平方千米,土地28万多亩,生产发展的空间很大。

中江白芍产品荣誉

2003年,中江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县。

2005年,中江获“全国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称号。

2011年,中国特色之乡组委会正式授予中江县“中国芍药之乡”称号。

2013年09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中江白芍”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江白芍地理标志

中江白芍地域保护范围

中江白芍产地范围为四川省中江县龙泉山脉地区的集凤镇、富兴镇、古店乡、合兴乡、石泉乡、瓦店乡、南华镇、辑庆镇、兴隆镇、南山镇、清河乡、悦来镇、玉兴镇、永安镇、回龙镇、冯店镇、广福镇、万福镇共1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中江白芍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植物

芍药。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400米至900米年平均温度16℃左右,年降水量880厘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290天,土壤以沙质中壤土为主,耕作层厚度≥30厘米,有机质含量≥1.4%,pH值7.0至8.0。

三、栽培技术

1.繁殖方法:秋季采挖芍药根时,选择无病虫、无霉烂、无空心、无干缩的粗壮芍头(即红色芽头)作繁殖材料,按芍头其芽的大小、多少及自然生长形状、分切成块,每块需带有粗壮芽头2至3个,芍芽下留根3厘米左右。

2.种植规格:在垄上按行株距35至40厘米×33至37厘米,三行错窝栽植,每亩≤5000株。

3.肥水管理:定植当年施有机肥每亩1000千克以上,每年施清粪水1500千克以上。

4.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与加工

1.采收:栽种后3至4年即可采收。采收期一般在8至10月。选晴天进行,先割去茎叶,将芍根全部挖出,挑净抖掉泥土,将芍根从芍头着生处切下,然后将粗根上的侧根剪去,修平凸面,切去头尾,按大、中、小分成三档。在室内堆2至3天,每天翻堆两次,促使芍根水分蒸发,质地变得柔软,便于加工。

2.加工:

(1)熟芍:

①煮芍:按芍根粗细,分别置沸水中煮,以煮透为度,水量以淹没芍根为宜。

②去皮:将煮好的芍根迅速从锅中捞出,立即浸入凉水中,使其内外受热不均,便于脱皮。

③用竹刀仔细刮去芍根外层栓皮,并把有虫眼处挖净。禁用铁制刀具刮皮,否则会使芍根变色,随即晾晒。

④干燥:煮好的芍根及时运送晒场,薄薄摊开,先暴晒1至2小时,渐渐地把芍根堆厚爆晒,使表皮慢慢收缩,含水量≤13%。

(2)生芍:生白芍的加工以自然干燥为主。在加工晾晒过程中如遇久雨天气,为防止芍根发霉,每天可用文火将芍根烘烤1至2小时,到出太阳再晒。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①熟芍:干品根粗状结实,呈圆柱形;表面粉白色或类白色;质地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

②生芍:干品根粗状结实,呈圆柱状;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及细根痕;质地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

2.理化指标:水份≤13%,总灰份≤4.0%,芍药苷(C23H28011)≥2.5%。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中江白芍专用标志使用

中江白芍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中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中江白芍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中江白芍补充介绍

  地域范围

  四川省中江县瓦店乡、富兴镇、集凤镇、古店乡、石泉乡、合兴乡、南华镇、辑庆镇、兴隆镇、南山镇、清河乡、悦来镇、玉兴镇、永安镇、回龙镇、冯店镇、广福镇、万福镇十八个乡(镇)

  特定品质

  白芍为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根(多为栽培品)供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载,白芍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是我国中医传统常用要药。研究表明,根以含芍药甙(Paeoniflorin)为主要的有效活性成份(3.3~5.7%),还含有少量羟基芍药甙(Oxypaeoniflorin)、苯甲酰芍药甙(Benzoylpaeoniflorin)、芍药内酯甙、芍药新甙等等,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心肌SG的摄取和心营养性血流量,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及降低血压、引起睡眠、反射消失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因血虚肝旺引起的头痛、头晕、胸肋疼痛、耳鸣、烦躁、泻痢腹痛、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血汗盗汗及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的治疗。近年来,对白芍与人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白芍与人参均有抗应激、抗疲劳、镇静,增进学习和记忆能力,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抗辐射,抗肝毒性,抗炎等作用;而白芍却在镇静,治疗乙肝、改善睡眠等方面优于人参。

  文化典故

  中江白芍栽培历史悠久。四川中江县自然气侯和土壤生态条件优越,有利于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栽植历史悠久、发展快、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一直是中江县出口创汇的道地药材。中江白芍栽培,源于清乾隆时期,始载于公元1812年《中江县志》(嘉庆版)。清宣统二年,县内输出药材岁收白银25504两,1912年,岁产干芍100余吨,1926年种植白芍1000亩,总产近200吨,远销国外,1933年,种1133亩,总产400余吨,亩产250kg,外销150余吨,1949年,种247亩,总产52.75吨,亩产214kg。1956年夏,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植物专家三人到中江辑庆二村考察白芍生产,1959年原石垭公社建立白芍生产队,又称“白芍农场”,1977年种1472亩,总产804.8吨,亩产547kg,为解放后亩产最高年,1985年减为530亩,总产150吨,亩产283kg。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专家和客商又多次来中江考察并签订贸易协议,中江白芍85%出口日本,从此,中江白芍优质商品饮誉东南亚,并成为中江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类型。中江药农世代种芍,经验丰富,四川省计委、医药局、经贸委以(1986)第54号文件批准中江为白芍出口基地。常年种植面积3000亩左右,1999年达到5000余亩,总产量达1500吨以上,2007年达11210余亩,总产近3000吨。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中江白芍”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中江白芍”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

您可能对以下特产感兴趣
磐安白芍
亳白芍
浙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