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特产

阆中川明参

阆中川明参特产照片

阆中特产阆中川明参介绍

阆中川明参属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特产

阆中川明参,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阆中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宜耕,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较温暖,垂直分带差异明显,年平均总积温6277.8℃,平均日温17.1℃,适宜种植明参。阆中种植明参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阆中川明参呈长圆柱形,微弯曲,长15-23厘米,直径0.8-1.4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较光滑,微有细皱纹或纵沟,散在棕色或淡棕色细长横向皮孔样痕迹。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半透明,具有腊样光泽。皮部约占半径的1/2,具2-3个白色断续同心环纹。

2009年07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阆中川明参”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阆中川明参历史渊源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云顶山慈云寺开山祖师云华长老献此药于皇帝朱元璋,食后有明目、神明、精力饱满之功效,遂赐名“明参”。川明参既是大宗中药材,又是高级营养保健品,曾是古代宫廷御用贡品,其价值古代药典《本草纲目》有记载。据《阆中县医药志》记载,阆中川明参已有上百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经世代栽培、繁殖,性状优良稳定,但由于其数量稀少,且活性成分尚不明了,仅有《四川省中药材标准》录入其药材性状。

2009年,四川省政府将阆中作为全省三大重点中药材基地县建设。

阆中川明参产品特点

阆中川明参品质特性

阆中川明参呈长圆柱形,微弯曲,长15-23厘米,直径0.8-1.4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较光滑,微有细皱纹或纵沟,散在棕色或淡棕色细长横向皮孔样痕迹。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半透明,具有腊样光泽。皮部约占半径的1/2,具2-3个白色断续同心环纹;木部显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淡,嚼之发粘。表面光洁度符合下表的要求。

项目

阆中川明参质量要求

特级品

一级品

合格品

不合格品

表面光洁度

表面光滑、明亮有光泽

表面光滑、明亮、半透明状

半透明状、略有光泽

不透明、有杂质、无光泽

阆中川明参药用价值

阆中川明参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磷脂、多糖矿物质和十余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含有异虎耳草素,白当归脑,氧化前胡素水合物、芸香瑞亭等具有药用活性的香豆素和芦丁,有补肺镇咳,和胃生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健脑益智,保肝降脂,增加胰岛素、骨细胞和神经细胞,养颜美容、延缓衰老等作用,适用于强身健体、病后补需,为药食同源植物,滋补不上火。

阆中川明参产地环境

阆中川明参土壤地貌

阆中市境内山丘起伏,地貌以丘陵兼具低山,分为四种地貌:低山窄谷地貌、高丘中谷地貌、中丘宽谷地貌、浅丘带坝地貌。土壤共分为四个土类、六个亚类,十个土属,三十八个土种。土壤pH值在6.5-7.5。土壤肥力状况中等,以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为主,有机质含量约为1.55%。

阆中川明参水文情况

阆中市年均降水19.2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99.6万立方米,人均有水2356立方米,过境水丰富。全市有“一江四河”和169条小溪河,共占地9080公顷,嘉陵江全长45千米,东河、西河、白溪浩、构溪河,全长149.35千米。仅嘉陵江、东河、白溪浩过境水,流量达240.3亿立方米。地下水藏量较丰富,全市总蕴藏量5833万立方米,可开发的有2672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1.38万立方米,每亩耕地有水40.9立方米。水质清澈、纯净,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给阆中川明参规模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阆中川明参气候情况

阆中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宜耕,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较温暖,垂直分带差异明显,年平均总积温6277.8℃,平均日温17.1℃,无霜期289天;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96.1毫米;日照较好,年均日照1413.4小时。蒸发小于降水,空气较为湿润,年均相对湿度75%,是阆中川明参生长的特殊环境。

阆中川明参产品荣誉

2009年07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阆中川明参”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阆中川明参地理标志

阆中川明参地域保护范围

阆中川明参产于四川省阆中市境内的千佛、鹤峰、望垭、三庙、峰占、老观、龙泉、西山、金子、二龙、解元、石滩、凉水、思依、木兰、桥楼、河楼、北门、枣碧、东兴、清泉、彭城、五马、沙溪等24个乡镇(办事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1′-31°51′。

阆中川明参质量技术要求

生产技术要求

严格执行GB4285、GB/T8321、DB51/335、DB51/336、DB51/337、DB51/338、DB51/T339标准。

(1)生产基地条件:阆中川明参喜向阳与温暖湿润环境,具有耐寒、抗旱的特性,无公害阆中川明参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DB51/336和DB51/T339的要求。宜选择背风向阳,排水方便,前作为甘薯、马铃薯和豆类作物、未种过阆中川明参的土壤为宜。土壤、空气、灌溉水质量达到表一、二、三要求。

项目

指标(pH值)

﹤6.5

6.5-7.5

﹥7.5

镉毫克/千克≤

0.3

0.3

0.6

总汞毫克/千克≤

0.3

0.5

1.0

总砷毫克/千克≤

40

30

25

铜毫克/千克≤

50

100

100

铅毫克/千克≤

250

300

350

总铬毫克/千克≤

150

200

250

项目

日平均浓度

1小时平均浓度

总悬浮颗粒物(TSP)(标准状态)毫克/米≤

0.3

——

二氧化氮(NO2)(标准状态)毫克/米≤

0.12

0.24

二氧化硫(SO2)(标准状态)毫克/米≤

0.15

0.50

氟化物(F)(标准状态)毫克/米≤

7

20

项目

指标

5.5-8.5

氟化物毫克/升≤

3.0

总汞毫克/升≤

0.001

总镉毫克/升≤

0.005

总铅毫克/升≤

0.1

总砷毫克/升≤

0.1

六价铬毫克/升≤

0.1

石油类毫克/升≤

10.0

化学需氧量毫克/升≤

300

(2)栽培技术

①选种:在品种选择上应选择苗型健壮、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丰产性高、无病虫的川明参苗作种为宜。

②选苗床:苗床选择上应以背风向阳、管理方便、抗不良气候强,未种过川明参的土壤作为苗床。

③播种期:川明参春秋两季均可播种,阆中市主要以秋季播种育苗为主。春播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采用增温育苗法;秋季在8月上旬至9月初播种育苗。采用搭棚遮阳、架高40-50厘米、表土盖草帘保温、防旱防淋。

④苗床规格:苗床宽以140-150厘米为宜。床边周围排水沟深30厘米,沟宽27厘米,做到明水自流,暗水自降。

⑤苗床施肥:施用无公害肥料,一般亩用腐熟有机肥1500-2000千克,生物钾肥10-15千克,优质水肥2000-3000千克。

⑥种子消毒防病:川明参种籽有多种致病菌,容易引起茎枯病,褐斑病等病害的发生。用50%的多菌灵300-350倍液浸种消毒。

⑦播种密度:采用稀播育壮苗,实行单粒撒播,播种密度按每平方米苗床播川明参种子1000粒左右为宜。播后盖0.5厘米厚消毒细土。

⑧栽植密度:最佳移栽期为8月中旬至9月初,栽培采取条沟移栽法,按10厘米(沟深)×20厘米(沟宽)开沟,株行距8×30厘米,亩植2.8-3万株。

⑨施肥量:亩用腐熟有机肥3000-4000千克,生物钾肥12-20千克,复合肥30千克,混匀后沟施作基肥,移栽后亩用清粪水2000千克左右灌窝,以提高成活率。

(3)田间综合管理:综合配套的肥水管理技术是提高群体素质,快速形成高产群体的科学保证,也是阆中川明参生产成败的关键,故在田间管理上要做到“早、勤、稳、防”。

①早施提苗肥,在移栽15-20天内,追施一次提苗肥,每亩用人畜清粪水1500-2000千克加尿素5-8千克;窝施或顺沟淋施;当川明参长到20-30厘米时,即开春后进行第二次追肥。亩用优质水肥1000-1500千克加复合肥10千克,施后用土培根,同时注意防旱保苗。

②秆肥要稳施,看苗定量追肥。

③勤疏株定苗,亩保证基本苗2.8-3万株,使群体发育优良,有利于高产苗架形成。

④防治病虫,在病虫防治上,以茎枯病、褐斑病为防治重点。开花后留种田注意防治蚜虫。在农药使用上既要注意环境保护,又要防止产品污染,病害主要用纹枯净、扑海因、农抗120等生物农药防治;虫害可用千胜、BT乳剂、除尽等环保农药防治。

(4)采收及采后处理:移栽第二年清明前后收获,用镰刀割去叶,把根挖出,拨去泥沙,剪去残留叶枝,经过刮皮沸水煮和干燥等工序。先刮去粗皮用水洗净再煮1-2分钟,当颜色由白变黄白色无白心,水分很快收汗,能变成圆圈时,立即捞出,投入清水中浸漂,使其冷却,待稍凉干后,摊在凉席上,或用篾条穿头悬挂在太阳下晾干。一般亩产400公斤(干品),产品质量:收条粗大,质坚实,外皮黄白色,断面半透明,菊花心明显为佳。

(5)生产记录要求:阆中川明参生产的全过程,必须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阆中川明参的生产和加工应严格执行DB511381/T018-200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川明参)》,其产成品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

指标

水份%≤

16

灰份%≤

1.4

敌敌畏毫克/千克≤

0.2

乐果毫克/千克≤

1.0

杀螟硫磷毫克/千克≤

0.5

氰戊菌脂毫克/千克≤

0.05

抗蚜威毫克/千克≤

1.0

百菌清毫克/千克≤

1.0

砷(以AS计)毫克/千克≤

0.5

汞(以Hg计)毫克/千克≤

0.01

铅(以Pb计)毫克/千克≤

0.2

镉(以Cd计)毫克/千克≤

0.05

亚销酸钠(以NaNo2计)毫克/千克≤

4.0

二氧化硫(以So2计)毫克/千克≤

50

菌落总数(群落总数/克)≤

500

注:国家禁用、限用农药从其规定。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阆中川明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符合相应的国家质量、卫生标准。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阆中川明参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标签应符合GB7718的规定,并注明:产品名称、产品标准号、质量等级、净含量、生产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或保存期。产品名称和净含量应排在同一视野。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T191要求。

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日晒雨淋,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不得与有毒、有腐蚀、有污染的物品混运、混存。

产品应贮存在清洁卫生、阴凉、干燥、通风的专用仓库内。产品保质期:18个月。

阆中川明参补充介绍

  阆中川明参自2009年获得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后,在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阆中市农业局致力于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川明参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生力军。9月27日,由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组成的地理标志调研小组莅阆,在省农业厅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处处长盛松华带领专家实地考察了阆中市五马乡川明参良种繁育基地、四川木兰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部分产品,对阆中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据悉,为推进阆中川明参之一标志产品的发展,该市农业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调整结构,逐步形成了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地域特色更加突出的川明参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带。同时,严格按照《川明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操作,集中建设以千佛、五马等乡镇为核心的川明参示范片,建立了1.2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辐射周边乡镇20个,2010年全市川明参种植面积达4万亩,标准化生产、地域特色更加突出。还通过加强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合作关系,致力于川明参品种选育、深加工工艺研究及产品开发。

  在此基础上,着力培育状大龙头企业,与四川木兰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阆中川明参地理标志使用协议,扶持企业建设了一条现代化的无硫加工生产线和一座1500立方米的冷藏库,2010年企业在基地乡镇全面兑现“订单”收购川明参鲜品,充分发挥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领头羊”作用,产业化向纵深推进。

  阆中川明参特点:  甘、微苦,平。归肺、脾经。润肺化痰,和中养胃。用于肺燥咳嗽,咯痰不爽,病后体虚,食少口干。常用量10g~15g。

  附注:以往各医药书籍,均将四川产的川明参,误作明党参加以记载,应纠正。

  功用:归肺、脾经。润肺化痰,和中养胃。用于肺燥咳嗽,咯痰不爽,病后体虚,食少口干。常用量10g~15g。

  性味:甘、微苦,平

  地域范围

  阆中川明参(别名沙参)产于四川省阆中市境内的千佛、鹤峰、望垭、三庙、峰占、老观、龙泉、西山、金子、二龙、解元、石滩、凉水、思依、木兰、桥楼、河楼、北门、枣碧、东兴、清泉、彭城、五马、沙溪等24个乡镇(办事处)。阆中属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低山、丘陵区,南充市北部、嘉陵江中游。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1′-31°51′之间,东接巴中、仪陇,西连剑阁,南临南部,北靠苍溪。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阆中市境内山丘起伏,地貌以丘陵兼具低山,分为四种地貌:低山窄谷地貌、高丘中谷地貌、中丘宽谷地貌、浅丘带坝地貌。土壤共分为四个土类、六个亚类,十个土属,三十八个土种。土壤pH值在6.5-7.5。土壤肥力状况中等,以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为主,有机质含量约为1.55%。

  (2)水文情况:阆中市年均降水19.2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99.6万立方米,人均有水2356立方米,过境水丰富。全市有“一江四河”和169条小溪河,共占地9080公顷,嘉陵江全长45千米,东河、西河、白溪浩、构溪河,全长149.35千米。仅嘉陵江、东河、白溪浩过境水,流量达240.3亿立方米。

  地下水藏量较丰富,全市总蕴藏量5833万立方米,可开发的有2672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1.38万立方米,每亩耕地有水40.9立方米。水质清澈、纯净,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给阆中川明参规模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3)气候情况:阆中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宜耕,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较温暖,垂直分带差异明显,年平均总积温6277.8℃,平均日温17.1℃,无霜期289天;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96.1mm;日照较好,年均日照1413.4小时。蒸发小于降水,空气较为湿润,年均相对湿度75%,是阆中川明参生长的特殊环境。

  (4)人文历史情况:阆中历史悠久,位置独特,人杰地灵,名胜众多。据考古工作者在城北兰家坝挖掘的古代遗址证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从事渔猎、农业等生产活动。阆中战国时为巴国国都,自公元314年秦惠王置阆中县起,迄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是由秦入蜀的交通要塞,他东忱巴山余脉,西倚剑门雄关,嘉陵江纵贯南北,上至广元、碧口,下连重庆、上海,历代王朝视阆中为统治四川和西南的重镇,曾在这里设置县、郡、州、路、军、道、府等重要行政军事机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阆中川明参习惯称沙参,又名土人参,为伞形科草本植物,疗效与保健功能与野生人参相似,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仅在四川、湖北两地生长。相传,明朝洪武年间,云顶山慈云寺开山祖师云华长老献此药于皇帝朱元璋,食后有明目、神明、精力饱满之功效,遂赐名“明参”。川明参既是大宗中药材,又是高级营养保健品,曾是古代宫廷御用贡品,其价值古代药典《本草纲目》有记载。据《阆中县医药志》记载,阆中川明参已有上百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经世代栽培、繁殖,性状优良稳定,但由于其数量稀少,且活性成分尚不明了,仅有《四川省中药材标准》录入其药材性状。

  阆中市委、市政府为做大做强川明参特色产业,已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资源与种植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并突破“分户经营”的模式,积极推行“公司+科研+协会+专业合作社+业主(农户)”的运作模式,组

  建了中药材专业协会服务产业,严格执行“阆中川明参生产基地管理制度”和“阆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川明参)”,“川明参标准化技术栽培与产业化开发”项目也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并且阆中川明参特殊的加工方法申报了国家专利,使阆中川明参的生产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四川省政府已明确阆中作为全省三大重点中药材基地县建设。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阆中川明参”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阆中川明参”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