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西藏自治区>

藏菜

藏菜特产照片

西藏特产藏菜介绍

中国西藏地方菜系

藏菜即西藏菜肴,是中国藏族少数民族日常食用的菜肴。

藏菜中除了糌粑、面粉等主食以外,可以简单地分为“红食”与“白食”两类。“红”是指肉,“白”指奶。夏天以“白食”为主,冬天以“红食”为主。

藏菜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它的很多菜式,调味料只是盐和葱蒜,不放任何辛辣调料,力求在烹饪中将菜的原味呈现出来。 藏菜用料广泛,独具特色,原料以牛、羊、猪、鸡等肉食为主,以及土豆、萝卜类等蔬菜为辅。主食以米、面、青稞为主。喜欢重油、厚味和香、酥、甜、脆的食品,调料多辣、酸,重用香料,常用的烹饪手法有烤、炸、煎、煮等。

藏菜历史沿革

藏菜从广义来讲应当是中国藏族地区的特色菜肴体系,但本词条主要讲述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特色菜肴形成的体系。

藏菜吐蕃时期

公元6世纪是西藏饮食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的年代。其原因有:一是当时的吐蕃通过商贸交易与中原内地和亚洲各国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大大地丰富了西藏烹调原料的内容。使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西藏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西藏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西藏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西藏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藏菜清朝时期

西藏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汉人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西藏。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当时在拉萨、江孜、日喀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烹饪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西藏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西藏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西藏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藏菜新中国时期

西藏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西藏的旅游热,使西藏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西藏拉萨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著的《拉萨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西藏烹调的新篇章,使西藏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藏民族的饮食特色。

西藏地处祖国大西南的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由于高海拔、高严寒,故传统的藏菜取材较低海拔地区来说较为有限,大多是以牛羊肉为主,传统美食主要有:酥油茶、风干牛肉、糌粑、藏面等。

随着西藏地区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的加大,传统藏菜受到川菜、滇菜等中国兄弟菜系以及尼泊尔、印度等国外美食的影响而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了以雪域白条、庄园秘制牦牛排、藏式烤香菇、煲仔藏香猪等为代表的新式藏餐。

藏菜,各个地方的取材各不相同,比如青海省的藏菜除了有藏族特色外也受西北菜影响。较靠近尼泊尔,印度的南部藏区,藏菜中也有用咖喱烹饪的食物,比如拉萨的咖喱饭等。西藏林芝地区由于林下资源极为丰富,藏菜筵席也主要以松茸烧藏鸡、手掌参炖藏鸡、虫草炖鸭、烤藏香猪、青岗菌烧藏香猪及蕨麻米饭、灌汤包子、荞麦烧饼、手抓羊肉、土制血肠、土巴(藏式腊八粥)、风干牦牛肉、酸奶、奶茶、奶酪等食品组成,营养丰富,口感鲜美,质朴无华,饱含地方习尚。

藏菜菜系特色

由于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人文环境,衍生出来的藏菜与其他民族的菜系风格迥异,形成了如下特色:

1.藏菜受祖国内地及印度、尼泊尔影响大,带有浓郁的汉、印、尼式风格。不少菜直接从汉族地区引进,并在名称上留下了标志,如“甲火”(汉式火锅)、“甲吐”(汉式面条)等,甚至西藏最盛大的宴席被称为“甲索留九杰”(汉餐十八样),不少菜的名称直接从汉语音译成藏语,如“苏入”即“酥肉”的译音。

2.传统藏菜烹任方法以煮、炸为主,辅以一定的拌、蒸食品和生吃食品,较少有炒菜,这主要是由于西藏海拔高,菜不易炒熟。传统藏菜原料以西藏本地的青稞、牛羊肉及内脏、酥油、奶渣等为主,时令蔬菜难以跻身藏菜菜谱。但近年来,随着蔬菜种植和食用在高原的推广,蔬菜也开始出现在藏族餐桌上,炒制食品也越来越多。

3.不同地区的饮食存在一定差别。西藏农区和牧区饮食差异较大,饮食习俗也不太一样。牧区以肉食为主食,只吃少量糌粑,但农区恰恰相反;藏北牧民不爱在菜里放咖喱粉,而边境各族几乎食必放咖喱;又如各地都喜欢的曲瑞(麦片粥),而其吃法却不一样,门巴人喜欢加奥奶渣。

4.藏菜文化的最高水平主要集中在拉萨和日喀则,是藏菜的中心。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传统藏菜大厨师主要集中在拉萨、日喀则的大贵族、官僚的庄园、官署以及两大活佛(达赖、班禅)的行宫里。西藏其他不少地方的藏菜尽管也极具特色,但就藏菜品种的齐全、制作工艺、烹饪技术的精湛而言,远远无法与这两地相比,特别是拉萨的藏菜,已成为藏菜文化的代表。

藏菜制作方法

藏菜的做法不是很精致,但要讲究起来也不示弱,比如:牛肉一定要高原生长的牦牛肉;牛肉在制作之前要经过腌制;羊要纯粹吃草长大的绵羊,饲料喂养的肉质不如在高原上放养的;炖菜一定要用牛骨髓熬制的高汤;鸡肉要用吃草籽长大的柴鸡等。

藏菜补充介绍

  藏菜是对西藏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是以拉萨藏菜为代表的藏族餐饮。数千年前,生活在雪域大地的藏民族祖先的生活十分简陋。据相关史料,西藏饮食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是在文成公主入藏前后,开辟了藏汉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进入近代,根据各自的口味合理地选料、调和,以健身,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文化现象开始进入贵族阶层。而西藏广大农牧区的百姓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饪土法度过漫漫岁月。

  藏菜的成形主要在上世纪50年代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西藏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西藏饮食烹饪事业的发展。藏菜向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形成完整而又有改进的藏族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等。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藏族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藏餐在保持其传统制作方法的前提下,采用当地特色原材料,不断进行改良,适应了不同人群的口味,同时兼具营养、口味、色泽和品位等文化元素。

  藏式饮食的主要原料有糌粑、酥油、牛羊肉、青稞酒、茶叶和不同品种的奶制品,同时,在藏式烹饪中,藏族人对选择食材也十分严格,讲究原汁原味。

  西藏大多数地方四季分明,形成了西藏烹饪原料季节性强的鲜明特色。杰布说,除把牦牛肉作为首选原料外,还有如“春有鲢鱼,夏有奶酪,秋有肥牛,冬有绵羊”等选料说法。

  同时,还有西藏那曲的冬虫夏草、阿里的藏红花、山南浪卡子县雅卓嘎玛降的风干羊肉、工布达江县措高乡的藏香猪等高原珍贵的原料。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藏菜,如今已经走出藏家,在雪域高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餐饮文化。杰布时常告诫自己的徒弟,藏菜是宝贵的民族手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自己“家”的味道一定不能变。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藏菜”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藏菜”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

西藏周边特产
西藏鼻烟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