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特产

底圩茶

底圩茶特产照片

广南特产底圩茶介绍

底圩茶属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特产

底圩茶,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底圩茶已有300多年历史,因最早出产于底圩乡而得名,该品种茶芽叶持嫩性强,绿茶外形紧结清秀,干茶色绿显毫,毫香宜人,具有汤色清黄鲜艳、香气馥馥纯正、饮后回甜爽口、冲泡多次本味不减等特点。

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底圩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底圩茶历史渊源

根据《广南县志》记载,底圩茶的种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最早产于底圩乡而得名。

清朝初期,底圩当地人发现饮茶有助于消食、解毒、止渴、提神的作用,开始饮用的是野生茶叶,继而把野生茶逐渐发展为人工栽培。

1982年,底圩茶经云南省农学院茶叶研究所考察鉴定为云南优良品种之一。

1986年,底圩茶叶加工厂开始生产红茶投放市场。

2016年以来,底圩乡在茶叶品质、茶园管理方面积极探索有力措施,着力巩固合作社发展成效,通过深耕松土、修剪整形、施肥育肥等措施,逐步实施生态茶园建设,不断引进先进设备,采取合作社弱弱合并、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等经营方式,走茶叶加工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创新路子,茶叶产业得到全面提质增效。

底圩茶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

底圩茶自然生长的植株为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度中等,嫩枝多毛;大叶类,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背多毛,叶身内折,叶片蜡质少,嫩叶无光泽,叶缘微波,芽叶持嫩性强。适制绿茶、黄茶、白茶、红茶、紧压茶等。底圩茶外形紧结清秀,干茶色绿显毫,绿白相间以白为主,毫香宜人,内质汤色黄绿明亮,香高味醇甘,叶底嫩匀。

内在品质指标

底圩茶毛茶含茶多酚≥22%,水浸出物≥30%,咖啡碱≥2.2%,游离氨基酸≥3.9%,水分≤7%。

底圩茶产地环境

底圩茶地貌地形

底圩茶原生地及种植区域位于云南南部高原向广西西部低丘平原过度地带,海拔450~1800米之间,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500米,坡度在15~35度的山坡地。

底圩茶土壤

底圩茶原生地及种植区域土壤是由页岩、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红沙壤或红沙壤,pH值为4.5~6.5之间,呈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土层厚度达1米以上,沙质土壤通透性良好。

底圩茶水文

底圩茶地域保护范围分属珠江、红河两大水系,珠江水系有驮娘江、清水江、西洋江和普厅河,红河水系有南利河。种植区域内山谷溪流众多,水利条件好,水质清洁无污染。

底圩茶气候

底圩茶种植区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秋季主要受南海北部湾和印度洋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影响,气温高,雨量足,湿度大。冬、春季主要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雾日、阴雨天多。年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5.5℃,年平均气温17.9℃,年均降雨量1224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561小时,无霜期306天。

底圩茶产品荣誉

1983年,在云南省评茶会议上,底圩竹筒茶被各省茶叶专家评为云南十大优质名茶之一。

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底圩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底圩茶地理标志

底圩茶地域保护范围

底圩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广南县所辖底圩乡、坝美镇、莲城镇、者兔乡、者太乡、珠琳镇、旧莫乡、杨柳井乡、董堡乡、八宝镇、板蚌乡、南屏镇、黑支果乡、曙光乡、珠街镇、篆角乡、那洒镇、五珠乡18个乡镇和石山、堂上2个农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5′~105°39′,北纬23°23′~24°33′。

底圩茶质量要求

1、产地与品种选择

底圩茶茶地周边生态环境应当优越,无“三废”污染排放源;页岩或砂页岩成土母质形成的土壤,坡度在15~35度范围,土层厚1米以上。

2、种植方式

底圩茶传统的种植方式是不开梯顺山坡单株不规则种植,用种子直播,亩植株数300~500株。现代种植方式是依据坡度地形开挖等高种植沟建成梯田茶园,单行单株或双行单株种植,有用种子直播和无性繁殖扦插苗定植两种,亩植株数800~1000株。无性系良种繁育种植是底圩茶种植的目标模式。

3、茶园管理

3.1、茶地规划

依据地形、坡度条件及方便生产管理的要求,进行茶园道路、排灌水沟渠、防护林、茶园小区等科学合理规划。

3.2、种植沟和梯地开挖标准

等高开挖种植沟及梯地,要求沟深50厘米、宽60厘米以上,先开挖坡地最下面一沟,将第一沟与第二沟之间的表土(肥土)回入第一沟内,然后将第二沟挖出的底土(心土)置于第一沟的上面,依此方法逐一开挖,每台梯地面宽2~2.5米。

3.3、播种

底圩茶种植区过去是以采用种子直播为主,直播茶园常出现一些不良的变异植株,对产量和品质有不利的影响。将逐步推广无性繁殖扦插育苗定植,保持底圩茶的纯度、匀齐度等优良性状。

3.4、茶园耕锄、除草、施肥

每年耕锄三次,分别于5月中至下旬、8月上中旬和11月份进行,松土结合清除杂草并翻埋。每次耕锄时,视茶树长势进行补偿性科学施肥,以施有机肥和茶叶专用复合肥为主。

3.5、茶树修剪

种植后第1~3年的幼龄茶树,需要进行三次定型修剪,培育采摘树冠。第三次定型修剪后树高控制在70厘米左右。采摘茶树每年除生产季节以采摘鲜叶为主外,需要进行一次树冠面整形修剪,将茶树高度控制在80~100厘米之间。修剪时间和修剪程度根据生产需要确定,多数情况下是在每年的11月份上旬修剪,也有在春末夏初修剪的。

3.6、茶树病虫害防治

底圩茶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强调茶园生态建设,以增强茶树生长的农业措施为基础,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要手段,如保护天敌、灯光诱杀、色板诱虫等。坚持做到“不出现大面积严重发生危害决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必须使用化学药物防治时,应严格选用国家规定的低毒高效低残留药剂防治。

3.7、茶叶采摘

底圩茶的鲜叶采摘方式有人工手采和机采两种,以人工采摘为主。每年春、夏、秋采三季,每季可采1~2批。鲜叶的标准有: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单片或同等嫩度对夹叶五种。个别年份秋季雨水充足气温又偏高时可采冬茶至12月中旬。机械采茶正在试验及推广初期。

3.8、加工工艺

鲜叶原料采用底圩茶茶树上采摘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含部分单片叶、对夹叶)三种级别鲜叶,加工出来的茶叶分特级、一级、二级和大众茶三个级别。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散热—摊凉—风选—揉捻—烘干—包装。

3.9、加工环境

茶叶加工厂房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加工环境符合GB1488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规定。

3.10、产品包装

底圩茶加工成型的初制毛茶,一般用清洁的布袋或纸箱包装,内加一层防潮包装;精制加工产品有袋装和盒装,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食品包装卫生要求,包装材料应清洁、卫生、干燥、无毒、无异味。

底圩茶专用标志使用

应严格执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使用制度。在保护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经获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签订标志使用协议,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底圩茶补充介绍

  底圩茶(Dixucha),云南省广南县特有的地方优良茶树品种,原产于驮娘江和西洋江发源地的“九龙山”山脉,200多年历史,因最早出产于底圩乡而得名,是优质中国名茶之一。

  茶叶

  地域范围

  底圩茶产于云南省广南县底圩乡、坝美镇、莲城镇、者兔乡、者太乡、珠琳镇、旧莫乡、杨柳井乡、董堡乡、八宝镇、板蚌乡、南屏镇、黑支果乡、曙光乡、珠街镇、篆角乡、那洒镇、五珠乡18个乡镇和石山、堂上两个农场,其中:最适宜区是底圩乡、坝美镇、者兔乡、者太乡、莲城镇和石山、堂上两个农场管理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3°23′~24°33′,东经104°25′~105°39′。东西长105公里,南北宽103公里。种植面积为3.33万公顷,年产量50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底圩茶属山茶科、茶属、白毛茶变种,为有性群体品种。自然生长的植株为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度中等,嫩枝多毛;大叶类,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背多毛,叶身内折,叶片蜡质少,嫩叶无光泽,叶缘微波,芽叶持嫩性强。适制绿茶、黄茶、白茶、红茶、紧压茶等。底圩茶(绿茶)产品品质特点:具有优质茶品质特征,绿茶外形紧结清秀,干茶色绿显毫,绿白相间以白为主,毫香宜人,内质汤色黄绿明亮,香高味醇甘,叶底嫩匀。2、产品内质指标:底圩茶毛茶含茶多酚≥22%, 水浸出物≥30%,咖啡碱≥2.2%,游离氨基酸≥3.9%,水分≤7%。3、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底圩茶产地环境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020-2001)标准,底圩茶原料生产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5018-2001)标准。底圩茶原料生产及产品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农药及物品。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底圩茶”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底圩茶”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