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特产

瓯绣

瓯绣特产照片

鹿城特产瓯绣介绍

瓯绣属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省温州市传统美术

瓯绣,浙江省温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瓯绣是流行于浙江省温州一带的传统民间刺绣艺术,它历史悠久,早初起源于民间妇女的绣房习作。结合瓯绣的针法路数进行辨析,它是由唐代锦衣发展而来。明末清初,温州对外交通日渐发达,使瓯绣得以吸收姐妹艺术之长,在技艺上趋于成熟,自具一格。清代道光末年,瓯绣在温州已十分流行,民间形成了“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传统和以绣花罗裙作为青年男女定情礼物的风俗。当时开设的多家绣铺对外承接官衣锦服、戏装、旗袍等绣活,生意十分红火。瓯绣构图简练,色彩绚丽,针法严谨,运针灵活擅变,绣理分明,绣面光亮,呈现着与众不同的东瓯地域特色。融诗文、书画、刺绣之美为一体的瓯绣讲究针法、笔法和物象理法的统一,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2008年6月7日,瓯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73。

瓯绣历史渊源

瓯绣也称“温绣”,是温州的传统艺术,它起源悠久,“瓯”字就来源于温州古名“东瓯国”。瓯绣即指已绣成的工艺美术品,也指制作这种绣品的工艺技术。

温州自古善于养蚕和织造,为瓯绣工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瓯绣工艺。到了三国,由于军事的需要,瓯绣工艺突破创新,“设计画稿、临缎、刺绣”三道工序在当时就已领先中国,有吴国孙权之妻赵夫人被誉为“针绝”的“山川地势军阵地图”。到了宋代,丝织业发达,加上受到佛教影响,瓯绣诞生了中国较早的双面绣制品:出土于温州瑞安慧光塔的“素罗地平针绣对鸯团花经袱”,工艺领先中国。明末清初,手工业繁荣,人民的审美日益提升,各地刺绣业竞争激烈。为了发展,瓯绣学习上海顾绣,增加了“缎上着色”的画绣工序,从此工艺变革,延续至今。加上明代瓯绸享誉中国,为瓯绣工艺锦上添花。清代中后期,中国贸易繁荣,地方刺绣产业发展,四大名绣在这时逐渐自成体系,瓯绣也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近代,温州被迫开放口岸,瓯绣工艺的传承受到西方贸易的影响走向衰落,随后更被工业化产品替代,被机绣抢占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出台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帮助老艺人归队,对绣业进行多方扶植,瓯绣才得以恢复发展。

瓯绣交织融合在温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婚嫁、日用到节俗、宗教,从鞋袜、桌帷到军甲、戏服。北宋“慧光塔双面绣经袱”、明代“绣衣坊”街道、清代“林正阳及妻室诰命书”、清代“康熙六十一年瓯绣寿屏”“泰顺木偶戏”,各种实物证实了这一点。这使得瓯绣的制作、售卖以及使用等环节都离不开温州人民,他们受到社会文化浸润后的不同审美和需求使绣工从材料、针法、图案等角度改变了瓯绣工艺。因此,瓯绣工艺的发展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瓯绣文化特征

瓯绣构图

画与绣同属造型艺术,但因使用工具和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不尽相同,成功的绣品“较画更胜”。故刺绣画稿必须服务于刺绣技艺,不但要艺术地展现客观对象,还要顾及工时和成本。瓯绣绣稿做到了构图精巧,用笔工整,线条清晰,色彩鲜明,从而使绣品达到画绣合璧的境界。

瓯绣绣理

主要是指针法。刺绣是以针引彩线,把客观对象转化为艺术形象,是针画形象,故其独有的艺术语言即针法——用针排线的方法。瓯绣针法严谨,从传统针法到创新针法多达几十种。刺绣俗语说“绣花难绣缕”,而瓯绣艺人根据刺绣绘画作品笔法的走势特点,较好地把握了丝缕(丝理)变化的规律,灵活运用不同的针法。若绣人物,还特地找来衣料等实物以研究针法的表现,使绣品形象立体、结构生动。但于针不及之处,如作为背景的远山、云雾等,瓯绣则画绣结合,以绣带画,半绘半绣,虚实相应,不但省工,还使作品气韵生动。

瓯绣色彩

瓯绣的色彩具有较强的民间工艺性,但以写实为主。据瓯绣老艺人回忆,温州瓯绣厂内摆设着各色应时盆花、鸟兽标本供绣工观摩学习。当年还曾组织绣工实地游览风景区,观察林木生长、山川形态,故绣品色彩源自生活而更艺术化,光鲜明快,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浙南地方风味,寓大雅于大俗之中。

瓯绣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温州的社会文化融合在瓯绣工艺的发展变迁中。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它在古温州拜鬼神、尚祭祀的文化下诞生,随后又与温州永嘉学派思想、西方非实用性思想、百姓审美观、经济水平、当地民间宗教、行政区域规划等因素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瓯绣不仅仅只是一种绣品或工艺,它同时还是温州文化的积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更是审视温州历史变迁的一条重要线索,人们从中更能窥视大时代背景下温州的社会文化发展。

传承状况

由于瓯绣技艺难于掌握,加上电脑绣制的蓬勃发展,致使瓯绣从业人员日渐减少。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地区当下瓯绣产业的从业人员已经由巅峰时期的6000余人,骤降至当下的不足100人,且从业者年龄偏大多为初中或以下学历,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比例低于百分之五。

传承人物

施成权,女,1957年出生,汉族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瓯绣,申报地区为浙江省温州市。

保护措施

2016年6月6日,17名与瓯文化相关的社会组织掌门人相聚雪山饭店,在刻有“瓯”字的特制大陶盘上按下自己的手印,此举意味着温州瓯文化联盟正式启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获得“瓯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瓯绣补充介绍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产于瓯江地区,亦名“温绣”。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它与湘绣、苏绣、蜀绣合称我国四大名绣。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有“发绣外交”之说。瓯绣的品种很多,除各式画片、挂屏等装饰品外,还有台布、戏装、枕套、被面等实用品。画面有人物、山水、花卉、走兽4大类,1000多人花色品种。

  制作者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开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或彩线在上面制成花鸟、山水、人物等作品。瓯绣的最大特点是针法繁多,做工精细。如《松鹰图》中一只鹰就采用了扇形针、切针、平针等十多种针法,还采用很多质地、粗细、色泽不同的色线混合使用。构图精练,纹理分明,针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亮适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得精巧传神。它的风格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练,绣理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它的制作方法是: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和彩线在上面制成作品,针法类型有断针、滚针、乱针等20多种。

  瓯绣开始于唐宋时代,800多年以前,温州地区已运用刺绣美化服饰,绣品技艺也达到相当水平。瓯绣是浙南一带的传统手工艺品,可与湘绣、苏绣、粤绣和蜀绣相媲美,被称为中国的名绣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温州设有专业绣铺。绣工人数曾达到600至800人。据说瓯绣最早产生于民间善于刺绣的妇女之手,古时温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刺绣传统,足见当时瓯绣的普遍和兴盛。

  早在宋、元年间,瓯越民间就盛行在鞋、帽、衣服上刺绣,这便是瓯绣。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它的色彩越来越艳,花色品种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在工艺上独树一帜的绣种。瓯绣以构图精巧,绣法严谨,运针纤巧,色彩鲜明而著称。不少佳作被选为国家级礼品,多次参展国际艺术博览会。2001年瓯绣被浙江省列为重点保护艺种。瓯绣不是四大明绣之一。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瓯绣、顾绣、京绣都很有名,但是不属于四大名绣。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瓯绣”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瓯绣”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