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特产乳山大喜饼介绍
乳山大喜饼是独有风味的面食,名闻中外。“抬新娘,送新娘,俯首弄眉理红妆。揭开喜盒相大礼,首饰果饼(喜饼)一箩筐。”这首民谣,反映的是传统婚庆的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婚俗多已消失,但结婚时制作并分发喜饼的习俗却沿袭至今。
饼谐音并,合并之意。喜饼因女方烙制多,故又称媳妇饼。喜饼原来形制很小,大小如那象棋子。邻县的喜饼,至今保持着那式样,而唯独乳山喜饼发展成为超大号。这种大喜饼,具有浓厚的乳山地域风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乳山人淳朴豪爽,真诚善良,热情好客,待人之道以不给人亏吃为荣。从前小麦播种面积小,麦子面粉很金贵。谁家子女结婚,喜饼烙得大、烙得多,会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喜主们为了展扬和传名,赛着伴儿地把喜饼加大。所以,出现了一家烙的比一家大的情况。当然,有些人的攀比好胜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无序加大一个阶段后,人们开始回归理性。饼太大需要掰开吃,婚姻是和合之事,掰开来不吉,馈亲赠友携带也不方便。在清末民初,大喜饼定型,并传承至今。
乳山青年人结婚,烙喜饼是件大事,饼烙得好,会提高婚礼的美誉度。婚礼前几天,姑姨邻朋齐动手,帮助制作喜饼。欢欢笑笑、热热闹闹,这本身就是一道喜庆的风景。喜饼呈规则圆形,直径14至16厘米,厚4厘米。乳山601个行政村,60岁以上的家庭主妇多会烙制乳山大喜饼。但正宗乳山喜饼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500克面能烙4个喜饼,原料配比及锅烙火候是关键。制作正宗的乳山大喜饼是个费时出力气的活儿。以烙制100个多喜饼为例,第一步是发“酵(方言音:叫)子”:鸡蛋5千克、白糖3.25千克、花生油2千克,混合搅匀,加酵母进行发酵,至酵子冒泡时,俗说“开了”,即发酵好了。第二步是和面:将12.5千克小麦面粉加入酵子调面,面干加温水,要揉匀,揉好的面团放入盆里再发酵,发至面团上起气泡即可。第三步是擀饼:按约200克湿面的重量捏饼坯,把饼坯揉一遍,揉软后用小擀面杖擀饼,要擀得圆圆的,厚度一致。把擀好的生饼盖好,进行再次发酵,酵至饼形圆胖、饼面细嫩方可下锅。第四步是烧锅:在铁锅上涂上少许花生油,文火烧热。或者在大铁锅底铺上一层干净砂粒,在砂粒上面安放薄薄的圆形金属锅贴,猛火加热到锅贴发热后再文火烧锅。第五步是烙制:在锅里薄薄地涂一层花生油,加热至油不冒黑烟为度。放入生饼后,一直用文火维持。要频繁进行翻转,使之受热均匀,以既能把饼加热烙熟,又不烙焦饼皮为度。乳山喜饼的特点是,有脆、甜、香的共同风味,还有软、润、滑等家庭特色。“粳米白面,各人手段”。因在制作过程中,在发酵时间、佐料添加、火候把握等环节上,往往各家各有一套,所以会出现口感回味不同。
喜饼因用途不同而名称也不同,有压箱饼,由女方放在嫁妆衣箱里,其中要有8个囤底饼,直径30厘米以上。囤是盛放粮食的器具,囤底饼寓意家富粮丰,幸福美满。囤底饼要切成扇形小块,分给前来参加婚礼的至亲好友。有洞房饼(也叫体己饼,新郎新娘吃的)、跑街饼(赠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在小麦种植少、产量低的年代,喜饼烙得多的人家,很受人们羡慕和称道。
随着时代的变化,乳山大喜饼的用途越来越广。逢年过节、过生日、生小孩、走亲戚、子女升学、到外地上班,都要烙喜饼,分发给亲友,并留一些自家享用,以示喜庆。
乳山大喜饼于2011年被列为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乳山大喜饼”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