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特产

真鲷

真鲷特产照片

黄岛特产真鲷介绍

鲈形目鲷科动物

真鲷(学名:Pagrus major)是鲷科、真鲷属鱼类。体椭圆形,侧扁,背缘隆起,腹缘圆钝。头中大,前端甚钝。吻钝。口略小,端位;上颌前端具圆锥齿2对,两侧具臼齿2列,下颌齿约同于上颌齿;锄骨、腭骨及舌面皆无齿。体被薄栉鳞,背鳍及臀鳍基部均具鳞鞘,基底被鳞;侧线完整,侧线至硬棘背鳍基底之间有6.5-7.5列鳞。背鳍单一,硬棘部及软条部间无明显缺刻,硬棘数Ⅻ,第Ⅰ、Ⅱ棘不特别小,第Ⅲ及Ⅳ不延长呈丝状;臀鳍小,与背鳍鳍条部同形,第Ⅱ及第Ⅲ棘约等长,软条数8;胸鳍长,长于腹鳍;尾鳍叉形。体色呈淡红色,腹部为白色,背部零星分布蓝色的小点,至成长会逐渐消失,尾鳍上叶末稍缘呈黑色,下尾鳍缘呈白色。

真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30~150米的岩礁、砂砾及沙泥底质之海区,平时生活于水深150米左右、泥沙底、底栖生物集中之处。真鲷为杂食性,主要摄食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小龟、虾和藻类等。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菲律宾。

真鲷形态特征

背鳍Ⅻ-9~10;臀鳍Ⅲ-8;胸鳍15;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53~56,侧线上鳞8,侧线下鳞15。鳃耙6~8+9~10。椎骨10+14=24。幽门盲囊4。

体长为体高2.2~2.4倍,为头长2.9~3.1倍。头长为吻长2.7~3.0倍,为眼径3.8~4.2倍,为眼间隔2.9~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8~2.0倍。

最大个体达10千克。体椭圆形,侧扁,背面狭窄,腹面钝圆,从背鳍前部向吻端逐渐倾斜。头大,前端稍尖。眼中等大,上侧位。眼间隔宽,隆起,稍大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小,圆形,具鼻瓣;后鼻孔较大,椭圆形。口小,前位,稍斜。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约等长。上颌前端具犬齿4枚,两侧具臼齿2列,外列前部数枚稍尖内列前部为颗粒状齿带,其内为第三行不规则的粒状牙;下领前端具犬齿6枚,两侧为臼齿2列;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前鳃盖骨后缘光湑,鳃盖后缘具一扁平钝棘。鳃耙短小。

体被中等弱栉鳞。除前鳃盖后缘及眼下缘至吻端处无鳞外,其余全被鳞。背鳍和臀鳍鳍棘部基底具发达鳞鞘,鳍条部基底被小鳞。侧线完全,位髙,与背缘平行。

背鳍1个,起点位于胸鳍基上方稍后,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部无缺刻,鳍棘强第三棘最长,各鳍棘平卧时左冇交错,可收折于鳞鞘沟内。臀鳍短,与背鳍鳍条部相对,同形,第二鳍棘粗强,其长约与第三鳍棘相等。胸鳍位低,尖长形,后端伸达臀鳍起点上方。腹鳍较小,胸位,始于胸鳍基略后下方。尾鳍叉形。

体淡红色,稍带绿色光泽。在体侧背部散布若干蓝色小点。尾鳍边缘黑色。

真鲷主要价值

真鲷个体大,肉嫩味美,为名贵食用鱼,经济价值高。除供食用外,肉及鳔可作药用。肉甘、平,补肾益气、治血养血。鳔:清热消炎。脂肪酸富含二十碳五烯酸(F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每100克脂肪酸含EPA5.0克、DHA19.4克,可作制药原料。

真鲷栖息环境

真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30~150米的岩礁、砂砾及沙泥底质之海区,平时生活于水深150米左右、泥沙底、底栖生物集中之处。其生活的最适水温为20~28℃。

真鲷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9年ver3.1)——无危(LC)。

真鲷补充介绍

  真鲷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300~1000克。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头大,口小。左右额骨愈合成一块,上颌前端有犬牙4个,两侧有臼齿2列。前部为颗粒状,后渐增大为臼齿;下颌前端有大牙6个,两侧有颗粒状臼齿2列。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蓝色斑点。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都有白色斑点。

  真鲷系我国名贵鱼类,但由于资源衰减产量下降市场上少见。真鲷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9.3克、脂肪4.11克,肉肥而鲜美,无腥味,特别是鱼头颅腔内含有丰富的脂肪,营养价值很高。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和熏制品。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真鲷”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真鲷”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